05版:先锋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破除地域壁垒 强化刑执监督
· 41年坚守,铸就清河精神内核
· 实现个案协作到制度协同的跨越
· 天湖再远初心不变
· 切实改进作风 确保学有质量改有成效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6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41年坚守,铸就清河精神内核
单鸽 简洁

  

  

  

   2024年11月,北京市清河检察院检察官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办案。

  北京市清河检察院是北京市检察院的派出院,坐落于距离北京150余公里的天津市宁河区境内。这个不到30人的小院,撑起了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及下辖5所监狱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

  从1984年6月1日正式挂牌开展工作至今,41年来,一代代清检人的驻守,铸就了“忠于职守、吃苦耐劳、甘于奉献、检察有我”的清河精神内核。

  “苦”是客观的,“乐”是具体的

  在清河检察院,“苦”是客观的。家在北京,单位在天津,该院干警像候鸟一样,通勤时间轮转以“周”为单位——周一来,周五回。平日里一周回家一次,赶上值班,可能需要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家。

  周围的环境略显荒凉,除了驻守在这里的干警们,鲜有人来。工作任务也较为艰巨——要派驻到辖区内的5所监狱一线,发挥“阵地”的基础作用,组织开展常规、专门、交叉巡回检察,发挥监督“利剑”作用,发现深层次问题。

  “大家克服种种困难,甘于奉献,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采访中,清河检察院分党组书记、检察长卞增智说得最多的词就是“奉献”。

  深知干警们不易,清河检察院一方面在工作中通过明确派驻时间、调配车辆等,保障派驻检察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丰富干警的业余生活,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水平,消除干警们的后顾之忧。

  在清河检察院,“乐”也是具体的。有的干警“以苦为乐”——今年3月,检察官助理高进军买了几株树苗,下班后和同事一起,栽种在了院内。他说:“这里既有工作,也有生活。春有花,夏有景,秋有果,冬有雪。种下的树,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是大家‘以院为家’的美好期盼。”

  有的干警“乐在其中”——检察官助理陈晓充分利用周一至周五在院里居住的特点,积极参与院里组织的学习活动。白天工作实践,晚上学习“充电”,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精进中,逐步成长为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的多面手,并在全市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中获得标兵称号。

  数字模型赋能小院有为

  面对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提出的“要依法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狱、看守所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进一步完善‘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的要求,清河检察院依靠自身力量,于2024年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探索检察融合实践,研建减刑假释等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着力塑造清河检察法律业务新质态。

  数据显示,2024年,清河检察院共办理监督案件155件,同比增长34%;办理减假暂案件86件,同比增长174%;制发的纠正违法通知书全部被采纳。

  “其中,以数据要素推动检察业务质量变革作用明显,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线索占比达70.6%,在纠正违法监督成案中贡献占比达73.1%。”卞增智表示。

  “清河精神”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我们把握以思想破冰引领行动突围的‘金钥匙’,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多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效。”卞增智向记者细数清河检察院发展历程中浓墨重彩的每一笔——

  为确保节假日期间的监管安全,清河检察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对监狱罪犯三大改造现场开展的检察中,探索形成了在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前开展安全防范检察的北京模式,并被全国检察机关推广作为重点工作沿用至今。

  率先探索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听证、开庭审理,组织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观摩罪犯潘某减刑案的开庭审理,针对该罪犯因诈骗犯罪被判处财产刑,但完全没有履行的情况,提出不予减刑的意见,得到法庭采纳。

  派员参加最高检组织的跨省监狱交叉巡回检察,发现系列刑罚变更执行错误案件、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线索,工作成效受到最高检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

  记者了解到,清河检察院打造的“清检数澜”数字检察品牌,明确了理念变革、队伍打造、机制建设、效能发挥的工作思路,建用“小、精、专”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有效推动监狱检察主责主业提质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清河检察院与结对共建院联合开展党日活动、举办主题交流座谈会等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相关做法,深受干警欢迎。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