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最高人民检察院代表团的5天越南之行,像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更似一场法治火种的传递。从河内古街的烟火气到胡志明市的现代脉搏,从文庙的千年儒风到统一宫的沧桑历史,这场检察公益诉讼的交流之旅,不仅让中越法治智慧碰撞出火花,更让两国友谊在坦诚对话中愈发醇厚。
法治对话:一场跨越国界的“双向奔赴”
当越南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阮辉进提到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的“湖南经验”时,我仿佛看到一粒种子正在异国土壤中悄然扎根。越南检察官们的提问像一场热烈的春雨——从“案件管辖如何设计”到“怎样平衡监督与私权”,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在河内市检察院的研讨会上,我讲述湖南某地督促收回国有土地出让金的案例时,越南同行们低头速记的沙沙声、频频点头的默契,让冰冷的法律条文瞬间有了温度。中国检察公益诉讼的制度框架解读、广东中山非法采砂案的剖析……这些中国经验,在越南检察官眼中不仅是“他山之石”,更是一幅可落地的改革蓝图。
破茧启示:从“九棵花梨木”到“万卷实践书”
漫步河内三十六行古街,摩托车流如织,街边咖啡摊飘来浓郁的炼乳香。胡志明市的法式建筑与摩天大楼错落而立,西贡圣母教堂的玫瑰窗光影婆娑。而在还剑湖畔,我们指着水面漂浮的垃圾相视苦笑——这一刻,检察官的职业本能跨越了国界,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感成了无须翻译的共同语言。
在河内市检察院,一位越南检察官指着窗外问我:“您看这些飞线乱搭的民房,能成为公益诉讼的线索吗?”那一刻,我忽然想起湖南九所宾馆的九棵参天花梨木——那是1965年越南胡志明主席亲手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中越友谊如是,检察公益诉讼亦如是。越南正在经历“破茧式”改革:精简半数省份、裁撤10万公务员。河内街头的露天咖啡摊与胡志明市的规划新区,恰似改革阵痛中的两面镜子——既要留住古城的烟火气,又需斩断阻碍发展的陋习。而我们发现的垃圾堆放、水体污染等公益侵害线索,或许将成为未来越南检察公益诉讼的“第一案”。
归来之思:法治人的“行路哲学”
这趟出访之行,让我读懂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真谛。临别时,越南同行紧紧握住我的手:“等我们试点成功,一定要再来看看!”回望机舱窗外渐远的红河三角洲,我忽然明白:法治的种子从来不分国界。当中国的行政公益诉讼经验在湄公河畔“发芽”,当两国检察官为同一片碧水蓝天而战,这便是新时代“同志加兄弟”最好的注解。
带回的越南咖啡仍在飘香,而更珍贵的收获,是刻在心底的使命感。未来,愿以更多“中国方案”浇灌中越法治合作的花园——毕竟,真正的友谊,从来都是并肩播种,静待花开。
(作者为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