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石榴枝头一抹红 任教荣悴逐薰风
· 《拍案惊奇》:从平民视角看人性说人情品人生
· 冷峻司法与文明温度的精致对话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5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石榴枝头一抹红 任教荣悴逐薰风
梁永刚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炎炎夏日,春红落尽,不与百花争春的石榴悄然开花了,叶翠如剪,繁花似锦,红艳似火,或单瓣或重瓣,有红亦有黄,开得灿灿烂烂,开得生动蓬勃,开得耀眼夺目,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心头一颤。榴火灯天,实乃夏日美景,妙不可言。

  细算起来,国人喜爱石榴有一些年头了。沃丹、若榴、丹若、金罂、金庞、涂林、天浆,仅从这些美好的别称就足以看出人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柳”和“榴”同“留”谐音,于是自古就有“折柳赠别”“送榴传谊”的民间习俗,有些地方还把中秋佳节送石榴作为应节吉祥的象征。石榴果实籽粒多而丰满,民间谓之“榴开百子”,象征多子多孙,因此古人把石榴作为吉祥物。

  石榴不是本土物种,是舶来品。据史料记载,石榴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为安石榴。”关于石榴自西域而来的这段历史,在历朝历代的古诗中都多次提及。譬如宋代诗人王禹偁有诗云:“王母庭中亲见栽,张骞偷得下天来。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此诗不仅将石榴花比作王母庭院中栽种的仙花,还点明石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的。元人马祖常写道:“乘槎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阴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明代杨升庵《庭榴》诗曰:“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石榴不仅深受平民百姓的无比喜爱,也是古代宫廷贵族的心爱之物。据说武则天特别喜爱石榴,一度出现长安“榴花遍近郊”的盛况。杨贵妃在华清宫时,也对石榴花情有独钟,亲手在七圣殿周围栽植了很多石榴树,以观赏石榴花的艳态美容,因此有了“贵妃花石榴”的美名。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石榴花是属于乡野的花,不像牡丹雍容华贵倾国倾城,而质朴得让人心生怜爱。“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石榴花就像一位素面朝天的寻常村姑,美得自自然然,美得没有雕饰。石榴花是母性的,周身闪耀着质朴温润的光芒,照亮温暖了一个个琐碎庸常的农家日子。在乡间,很多与女性有关的事物都能和石榴沾上边儿,譬如,旧时庄户人家喜添家丁,如果生的是女孩,就把孩子的胞衣埋在院中的石榴树下,寓意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像石榴花一样貌美动人。

  石榴花不仅入诗入画,在古代的服饰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因石榴花像极了舞女的裙裾,故而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写过一首《乌栖曲》,里面就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句。南北朝诗人何思澄在《南苑逢美人》一诗中,也留下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的佳句。宋人韦骧《再咏黄石榴花》诗曰:“佳人最爱石榴红,染作轻裙步履同。唯有此花难入意,任教荣悴逐薰风。”苏轼《石榴》诗曰:“风流意不尽,独自送残芳。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也有人说,红裙之所以叫石榴裙,并非红裙的形状像石榴花,而是颜色。此种说法也有道理,不失为另外一种解释。

  旧时流行草木染,将白色的老粗布染成红色,石榴花是提取红色染料的重要植物。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的“别样红”,刻意将裙子染成红色,还将这种红裙称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便成为女人的代名词。人们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丽所征服,通常会说“拜倒在石榴裙下”。

  石榴农历五月开花,花红似火,故而民间又雅称五月为“榴月”。石榴花是五月的当令之花,也是辟邪之物。唐代的《博异志》中写道,桃李杏梨等诸多花神,都对风神惧怕三分,只因春花开放需要借助春风,不敢得罪。说来也怪,却有一个叫石醋醋的石榴花神,生来不怕风神,原因很简单,石榴乃是夏花,风神奈何不了它。花是清雅美好之物,故而司花之神多为文人或者美人,偏偏五月石榴花神的身份有些特殊,居然是长相粗鲁怒目圆睁的捉鬼天师钟馗。钟馗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是传说中的鬼王,也是赐福镇宅圣君,据说生日就在端午节这一天。把火样性格的钟馗奉为火样的石榴花神,是古人的诗意想象,也是求吉心理,正所谓“人创造了神,神安慰了人”。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此时五毒肆虐,瘟疫流行,瘟疫是由恶鬼邪神带来的,故而请回家中一幅钟馗的画像,以辟邪驱鬼。而民间所绘的钟馗画像,几乎都是耳边斜插一朵艳红的石榴花。

  “榴花红似火,火红似朱砂。”在传统习俗中,朱砂能够驱邪纳祥,而石榴花和朱砂同为火红之色,也是辟邪趋吉的象征,故而民间有“榴花攮瘟剪五毒”之说。如此看来,钟馗这个大男人头簪一朵石榴花,也就不足为怪了。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中国人向来喜欢喜庆的红色,石榴花色彩艳丽,如火一般,象征着繁荣、美好、红红火火的日子。石榴树枝头上那暖暖的一抹红,在古典诗词和中国画的意境中鲜活了上千年。遥想当年,诗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比喻石榴的红,可谓搜肠刮肚,用过了玛瑙、琥珀、赤玉,仍觉得不尽其意,难尽其美。或许是哪位诗人无意中想到了“红红火火”一词,顿时灵光乍现,开启了以“火”喻榴花的先河。在以“火”喻榴花的诗词中,有两首写得最为生动传神,细腻感人。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石榴》:“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石榴花如此可爱,以至于佳人要在头上栽花戴朵,让人疑似要烧却翠云鬟,花红似火,人花相映,妙趣横生。

  另一首是元代诗人张弘范的《咏石榴》:“猩血谁教染绛囊,绿云堆里润生香。游蜂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你不得不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巧用夸张之手法,写活了花之红艳蜂之惊惧:绿叶如烟,花红香溢,引得游蜂前来采蜜,但一见那猩红的花团,误以为是火焰,于是匆匆乘风逃走。此番描写堪称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