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仲毅正进行人像同一比对分析。
在北京市检察院,干警们常戏称办公楼的五层科技含量“超标”。在那里,不仅有各类检察技术实验室,还有在全国省级检察院中率先单设的数字检察工作内设机构。在那里,汇集着一批检察院里的技术匠人和数字先锋,承担着检察技术辅助办案和数智赋能法律监督多重使命。当众多检察技术人汇成一幅人物群像,有个人一定稳居“C位”——他就是北京市检察院数字检察部主任、北京检察科技中心主任闫仲毅。
他在检察技术岗位深耕24载,先后主持完成150余项技术项目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是第一批全国检察技术专家,更三次入选全国检察技术信息人才库(不同类别)。
当好还原案件真相的“钥匙”
命运的选择总是充满偶然与必然。2001年,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闫仲毅,没有选择当时火热的IT行业,而是投身检察技术事业,成了老检察人口中那个新来的“学计算机的高才生”。他一边思考如何帮助检察人员从繁复的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一边脚踏实地地学习与实践。作为一名图像、录音资料检验鉴定人,闫仲毅先后为300余件案件提供技术支持及指导,他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一把还原案件真相的“钥匙”。
2021年9月,张某在北京一家牛肉面馆就餐时,因琐事与邻桌就餐的李某等人发生冲突,随后,张某抄起餐厅的椅子击打李某头部,造成李某“左眼球萎缩”。
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该案移送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审查。办案检察官在张某拒不认罪的情况下,积极梳理在案证据,重点审查了公安机关随案移送的一份视听资料,但无法确定李某的眼部伤是张某击打所致,还是撞击倒向餐厅金属门柱所致。为此,检察官向北京检察科技中心申请技术支持,希望对此视听资料进行过程分析鉴定。
闫仲毅回忆说,这份视听资料是客观反映案发过程的唯一可视材料,但画面清晰度不佳、行为姿态受拍摄角度干扰,造成检察官无法直接确认并利用其作为案件证据。
“鉴定人要做的,并不是‘流水线接单式’地拿来就开始鉴定,而需要先和检察官充分沟通,确保鉴定意见对影响案件的关键内容给出专业检验分析思路,真正给检察官的审查意见帮上忙。”闫仲毅告诉记者,在确认关键点后,他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对画面中冲突双方动作姿态、相关物体位置状态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进行动态过程和静态单帧画面分析后,不仅最终给出了专业的鉴定意见,还通过鉴定人出庭的形式,将该案鉴定过程客观呈现给法庭。
“如果没有鉴定意见的分析,可能无法洞察重伤害行为(左眼伤情)的真相。”办案检察官表示,一审法院最终采纳了检察机关的公诉意见(含鉴定意见),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张某有期徒刑四年,二审法院也维持了原判。
来自检察官的认同,来自法院的认同,甚至来自辩方律师的认同……司法实务界的多重认可,凸显了检察技术鉴定的分量。在闫仲毅的带领下,北京市检察机关最近三年来技术鉴定案件量同比增长42%。他牵头建立的技术鉴定审查制度体系,已成功应用于1000余起疑难案件,为新型疑难复杂案件办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每一分技术投入都成为生产力
“1541人次使用,55164条案例检索信息输出。”这是北京市检察院自主研发的北京市检察机关案例检索库2025年2月27日上线运行以来的数据。检索库实现了一键查询包括最高检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北京市检察机关参考性案例及“检察首例”的功能,一线检察人员评价说:“案例检索的精准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升后,可以把更多时间用于案件的分析判断。”
在闫仲毅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已研发42个类似轻应用,均通过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认证,有力推动法律监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塑造”转变。
为优化用户体验,闫仲毅团队在开发中还深入研究检察官使用习惯,从界面设计到操作逻辑,全部细致打磨。“要避免重复建设,一个开发框架可随需求优化迭代,实现‘为我所用’。”闫仲毅说,“要让每一分技术投入都转化为‘检察效能倍增器’,成为实实在在的检察生产力。”
无论检察信息技术如何更迭,始终围绕着不变的圆心——辅助解决办案中的问题,助力提高办案质效。24年来,作为“检察信息化的全科医生”,闫仲毅始终坚守“实用主义创新观”。他说:“对于检察技术人而言,最接近技术本源的就是‘实用’。”
以奔跑者姿态拥抱数智检察
2025年1月,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会在京召开,北京市检察院作为五家省级检察院代表之一,在会上分享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经验。当天,会议通报了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评选结果,北京市检察机关模型应用、推广优胜及提名院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与有荣焉。”亲历现场的闫仲毅感慨道。作为见证着北京市检察机关检察技术工作从“小米加步枪”时期到坐拥12个专业实验室的发展、亲历着科技强检从电子化到智能化变迁的老检察技术人,更作为投身北京市检察机关“九个一”数字检察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的数字检察部负责人,他在履职中深刻感受着数智时代检察工作的更多可能。
作为数字检察部主任,闫仲毅负责统筹全市数字检察规划、数据整合与模型建用管理,牵头制定《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用工作指引》,对法律监督模型实施动态管理与定期评估。目前,北京市检察机关已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340个,覆盖“四大检察”各领域,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均保持在60%左右。
近期,《北京市检察机关推进数字检察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工作手册(第一期)》印发。闫仲毅透露,下一步将以此为指引,有步骤地规划建用“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的法律监督模型,推进应用场景体系化建设。
作为两个部门的“火车头”,闫仲毅深知改革创新需“精准轨道”与“强劲引擎”并重。在他的引领下,以首善标准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将技术与业务人才一体纳入专业培养体系,培育出复合型人才方阵——市级专家22名、专业骨干56名,为“数字赋能监督”提供坚实支撑。同时,两部门以“首善标准”打造出技术与业务双轮驱动的检察工作新格局,为全国检察机关数字化转型贡献可复制的“北京方案”!
“我们不是简单的码农,而是新时代的检察工匠。”科技让检察更智慧——这是闫仲毅作为检察技术人的初心,亦是他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