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右一)为全国检察技术骨干授课。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提到刘勇,大家脱口而出的第一印象都是“认真”,并都有信手拈来的事例佐证。
一心只想干好技术“老本行”
1991年7月,刘勇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最高检,在最高检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从事检察技术工作。1996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整到了其他工作岗位。
几年后,最高检将检察技术局、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和办公厅信息技术室合并,成立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2005年,中央开始进行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最高检党组决定由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建设和参与遴选首批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并对外称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还为此购置了一大批新型精密实验设备。
“我看到这些设备时,就像战士看到一把好枪,心里很痒痒。我想回归自己的技术‘老本行’,用自身专业知识为检察办案提供技术支持。”刘勇说。2008年10月,他如愿回到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回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修。
刘勇清楚记得刚到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时检验的那起案件——张某非正常死亡案体内毒品检验。
2009年,张某贩毒,在被公安机关抓获时,将包装好的冰毒吞咽到了肚子里。后来,张某在审讯期间突然死亡,其家人怀疑是被公安干警刑讯逼供致死。
“当地司法鉴定部门检测出张某心血中有冰毒,但其浓度恰恰处于文献记载的致死量最高浓度的临界值。张某长期吸食冰毒,体内冰毒含量未达到致死量最高浓度,法医对张某是否为冰毒中毒致死难下定论。”刘勇说,当地检察院将剩余少量心血送到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后,刚刚从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调过来的王朝虹和他一起经过多次实验,最后用了四种方法检测,均发现送检心血中冰毒含量是冰毒致死量最高浓度的2倍,张某应认定为冰毒中毒致死。
这一司法鉴定意见出炉后,不仅给了张某家属一个交代,也为公安干警正了名。
“老本行”也不能吃一辈子,刘勇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本身已有法医毒物、微量物证两项鉴定资格,后来又通过自学获得了图像资料鉴定资格。
2024年春节前,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检察院检察官刘亮给刘勇来电致谢,告知该院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的进展。“有了您做的人像鉴定,我们准确认定了行凶者,顺利办结了案件。”
在这起故意伤害案件中,检察官在审查起诉阶段发现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怀疑是父亲周某国替儿子周某浩顶包。从现场监控视频看,持刀行凶者是一个年轻人,显然不是其父亲周某国。但仅凭肉眼观察无法作为证据使用。黄陂区检察院遂委托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人像鉴定,刘勇接手案件。
“我们首先从二人的步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周某浩走路步幅较大、步速较快,迈步时没有高抬腿动作;周某国则步幅较小、步速较慢,迈步时有高抬腿的特征。从检材中男子的步态特征看,与周某浩的步态特征一致。此外,我们还比对了身高、衣着,最终确认案发现场的行凶者为周某浩。”刘勇说。
这些案件只是刘勇日常工作的缩影。重回实验室后,17年来,刘勇承办检验鉴定案件近300件,技术性证据审查28件。其中,在社会高度关注的念斌投毒案、河南鲁山“喝水死”等案件中,他都通过检察技术辅助检察官顺利办结案件。
从实验室到法庭
2020年9月,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开庭审理一起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危险物质案。该案历经14次成分鉴定,并经过经口毒性检测6次、皮毒性检测2次,此外还有其他各类检测报告32份。随后,刘勇和同事吕俊岗作为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
“我们针对案件涉及的历次鉴定意见、有关设备和方法原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一一作出回答。原本计划30分钟结束询问,因为辩方律师询问了大量的专业问题,实际持续了60多分钟。最终,被告人和辩方律师对成分鉴定意见不再有异议,达到了很好的出庭效果。”如今已是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环食药处处长的吕俊岗对当时的出庭情况记忆犹新。
科研也是司法鉴定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刘勇办公室的书柜中,除了专业书籍外,还能看到他发表的3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就有16篇。
“很多疑难复杂案件的司法鉴定并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需要我们在实验中一步步摸索,在‘不可能’中还原真相。而这种方法一旦探索出来,下次遇到同类案件就可以直接使用,还能转化成科研成果。对我们来说,办案就是在做科研,做科研也是为了辅助办案。”刘勇说。
“这是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获得的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证书。有了这个证书,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意见就能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刘勇拿着证书告诉记者,为了专家组验收时可以一次性通过,他们准备了将近三年时间。其间,刘勇更是主持编写了最高检司法鉴定中心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两本书,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实验室运行、管理的标准,司法鉴定人操作的程序,为实验室规范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营造一个安心做科研的环境
“他对实验室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家里。”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电子证据一处处长李佳说。这种熟悉源于刘勇主持了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实验室的建设工作。
在实验室的设计阶段,刘勇综合考虑各专业实验室的特点和仪器设备的特殊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布局结构、承重、通风、温控等,他还自学设计软件绘制了设计草图,相关公司再根据他设计的图纸绘制施工图纸。
“我们的DNA实验室里有块逃生玻璃,一旦发生事故,里面的人一脚就能踹开逃生。”刘勇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检察技术工作,需要司法鉴定人长期的钻研和全身心的投入。为强化检察技术人员职业保障,优化职业发展通道,2022年3月,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完成参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套转工作,50名专业技术人员转为全国检察机关首批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从此,检察技术人员有了稳定的晋升渠道,可以安心搞科研。
“刘勇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办事特别认真,任何事情交给他都让人很放心。参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的套转工作如何开展,第一稿就是他写的。然后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反复打磨,才有了今天看到的最终版本。”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贺德银说。
“我们取得的检察技术成就,都是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之上取得的。我们现在也需要毫无保留地把我们的技术传给年轻人,并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心做科研和司法鉴定的环境。”刘勇说。
唯有初心不变,方能行稳致远。如今,已是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二级总监的刘勇依旧保持着最初的热情,不懈钻研技术,不断优化管理,全身心投入司法鉴定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