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 张金海
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指出“下游的黄河三角洲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一带五区多点”空间布局,其中黄河口海岸带和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分别是“一带”和“五区”的核心内容。
我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制约黄河三角洲生态难以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东营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渤海退海之地,地表水资源长期短缺,地下多为苦咸水。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47.4毫米,平均蒸发量1150毫米,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70%至75%。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228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9,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标准,水资源短缺现状突出。加上受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短、土壤含盐量高等因素影响,河口生态敏感脆弱。
黄河水资源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东营市地势平缓,在缺乏黄河水补给的条件下,河流水体流动性差,动植物生长和河流生态廊道功能受到限制;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在缺乏持续淡水补充的情况下,地下咸水位升高,湿地植被正常生长需要的合理土壤盐度区间不能得到满足,生态系统出现逆向演替;正在创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对黄河口临近区域7个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其中海域面积214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需要多河流入海改善近海区域生态。
经过反复论证,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应采取多河流入海试验的方案和措施。东营市河流密集,水系众多,除黄河外,还有12条入海河道,其中黄河以北7条注入渤海湾,黄河以南5条注入莱州湾。为充分发挥宝贵的黄河水资源在入海之前的综合生态效益,东营市委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面向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多河流入海试验方案》,计划在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利津断面生态基流和入海水量不变、不占用当地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黄河输沙用水的富裕潜力,在现行清水沟流路和刁口河备用流路入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方河流国控断面设置、河流流域面积、重要陆域湿地分布、三角洲海岸范围、国家公园海域生态需水以及已有分水实践,选择三角洲内部黄河南岸和北岸各5条河流作为辅助入海通道,利用现有引黄闸和引黄渠系,年分水量合计4.13亿立方米,构建黄河三角洲多河流淡水廊道脉络,覆盖全部黄河口国家公园海域。
因此,实施“黄河多河流入海”试验不会对黄河河道基本生态流量和入海水量产生影响,分流入海后淡水能更加均匀地注入陆海毗邻区,同时分流河道有充足的承载能力,可以减轻现行流路防洪压力。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结合以上调研、论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提出了《关于支持东营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多河流入海试验的建议》。我建议国家支持东营开展多河流入海试验工作,协调有关部委尽快完成方案论证批复,并加快推进试验项目的全面实施,使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多条淡水资源补给通道,促进水系、河湖连通流动,快速将土壤中盐碱冲刷入海,有效改良土地盐碱化、提高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解决滩涂湿地生境类型单一等问题,确保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整理:本报通讯员郭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