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民生周刊·视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多方协力,帮40名老年农民工异地讨薪
· 从272秒嘈杂录音中锁定关键证据
· “顺便”完成的劳务该如何支付费用
· 垫付费用及拖欠的医疗费均已到账
· 男友的债,为何要她背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5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272秒嘈杂录音中锁定关键证据
焦作山阳:“支持起诉+再审检察建议”帮农民工讨回欠薪
刘立新 张晨曦 许译丹

  在工地辛劳数月,工资一分未得,讨薪又找不到被告……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检察院跟踪监督,在发现关键证据后发出再审检察建议,促使法院作出改判。近日,两名农民工终于收到了第一笔欠薪。

  2023年8月,成某与海某拿着两张欠条踏进山阳区检察院的大门。原来,二人在某建筑工地辛苦劳作数月,但一直未领到工资。他们数次讨薪未果,后来连包工头陈某也失联了。其间,成某与海某曾到法院申请立案,但被告知“被告身份不明无法立案”。

  由于成某与海某的手中仅有欠条,既无法证明与工地存在劳务关系,也难以锁定被告,于是二人向检察机关求助。山阳区检察院受理他们的支持起诉申请后,承办检察官刘丹协助二人调取了《劳务分包合同》《代理合同》等关键证据,帮助他们补充微信聊天记录、工资账户流水、通话录音等材料,并帮他们申请法律援助。

  随着调查的深入,承办检察官发现,包工头陈某在与建筑公司签约时使用的是安徽籍的身份证,而向农民工打欠条时使用的却是河南籍的身份证,两个身份证上的名字相同,但照片和编号均不同,导致其真实身份难以确认,法院也因此无法立案。

  为破解困局,承办检察官连夜驱车700公里赶赴安徽。经前往当地公安机关实地走访,并与户籍档案进行比对,检察官发现,两个身份证均属于陈某本人。至此,陈某利用“双面身份”逃避责任的伎俩被彻底揭穿。

  2023年11月,山阳区检察院就此案召开听证会,听证员建议将建筑公司和陈某列为共同被告,并赞同检察机关支持二人起诉。为帮助二人尽快拿回欠薪,检察机关先尝试着引导双方和解。然而,建筑公司以“已向陈某支付工资”为由拒绝担责,和解无果。山阳区检察院决定支持二人起诉。

  案件被顺利起诉至法院后,2023年12月,法院判决由陈某支付成某、海某2万元工资。然而,判决生效后,陈某突然“人间蒸发”,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官司赢了,血汗钱还是没影儿!”2024年8月,申请再审结果未果后,成某、海某再次向检察机关求助。

  山阳区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在调阅该案卷宗时,在一段长度为272秒的嘈杂录音中,一句“他把钱挪用了”引起了检察官的警觉。经查证,建筑公司未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直接将工资支付给了陈某,而陈某挪用了那笔钱。

  2024年8月,山阳区检察院依法向法院发出再审检察建议。同年12月,法院经再审,判决建筑公司和陈某连带承担还款责任。近日,成某与海某终于收到了被拖欠的工资。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