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鹏在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里,比对不同种修复样本的效果。
李书鹏参加全国两会。
李书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在2023年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环境资源界”作为最年轻界别首次亮相,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界别中,有一位从业26年的“环保老兵”,他见证了国内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诞生与成长,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
无论被问起过去的成就还是困难,淡淡的平静是他大部分时候的反应,只有在给记者解释治污工作中采用的技术和理念时,才能感受到他在专业领域的钻研和入迷的兴奋。
默默耕耘,以技术突破书写绿色篇章
面对“你这专业究竟是干什么工作的”这一常被问及的话题,李书鹏总是淡然一笑,不做过多解释。自1995年高考结束后毅然选择环境工程专业起,他就将自己的青春和精力倾注在了污染治理这一崇高事业上。大学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投身污染治理工作,从市政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做起,历经多个项目的磨砺,逐渐成长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2007年,当集团谋划开展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时,李书鹏凭借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国内第一家污染场地修复企业。那时,国内土壤修复行业还是空白,面对重重困难,他与团队靠自主研发突破了多项技术壁垒。从土壤淋洗技术到直接热脱附修复技术,他们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更让中国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其中,李书鹏组织建设的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尤为引人注目。2016年,他带领团队在前期863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增溶洗脱和浓缩减量的理念,解决了黏性土壤的解泥制浆、杂填土的分类处理、土壤介质的分级回收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制了国内首台“高效解泥-多级筛分-分类洗脱-稳定无害化”多单元集成的土壤淋洗装备,实现了土壤污染修复与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统一。这项成果当时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成为行业主流修复技术之一,并作为国家“十三五”生态领域重点科技成果,入选“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和科技部等联合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先进技术装备目录》。
对于这些成就,李书鹏总是谦逊地表示:“这是国家支持的研究,最多算从无到有的突破。”但他的同事却感慨道:“李总以前常带着我们蹲守重度污染地块、收集数据。有人问他怕不怕健康风险,他说‘总得有人先蹚这条路’。”
在从进公司起就跟随李书鹏的研发工程师独学渊眼中,导师就像一个永动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技术研发的细节,无论何时请教,他都能耐心解答,“我特别期望能成为像李总那样潜心钻研、工作有为的人,他的低调、谦逊、对环保事业的热忱也让我们深受感染。”
未雨绸缪,以创新思维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李书鹏不仅是一位技术专家,更是一位具有前瞻视野的行业领航者。他深知,土壤污染治理不能止步于“事后修复”,必须从源头防控。
2024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提案》,建议设立“土壤修复资金预提制度”,主张企业按照“污染预估、企业计提、专款专用、政府监管”原则,主动承担责任。这一提案直面“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行业痛点,迅速引起热议。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再次延伸思维,提出《关于进一步落实支付担保,从源头化解建设领域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提案》,为解决工程资金链断裂问题提供新思路。该提案兼具创新性与紧迫性,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从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时担心提案切口太小,到现在从容地拿出高站位、贴近民生的提案,李书鹏的变化离不开他长期以来的调研、座谈,和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剖析,以及对“AI技术重塑环境修复领域的范式”等前沿科技的思索。他的身影始终在工地旁、土地上忙碌着。
循法而行,以法治思维共筑环保屏障
近年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要增强法治意识,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的意识和能力。
“法治是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李书鹏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污染纠纷因法律空白陷入僵局。为此,他在提案中多次呼吁完善立法:从环保资金专项账户的法定化,到填补业主支付担保的立法空白,他对用法律手段筑牢生态防线多次鼓与呼。
他还将目光投向了检察公益诉讼。在参与司法强制修复项目时,李书鹏注意到检察公益诉讼办案领域“4+10+N”的履职格局,也就是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4个核心领域;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单行法新增的英雄烈士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10个法定领域,以及根据实践需要和法律发展可能不断纳入的新领域。“这意味着有更多领域被检察机关主动监督起来了,这很不容易。”因为遇到过太多土壤污染后难以找到责任人的情况,李书鹏觉得检察公益诉讼未来会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他表示会积极为检察机关提供线索。
同时,李书鹏建议检察机关在推广数字检察技术的同时,利用大数据建模、卫星遥感等手段提升线索发现和证据固定能力,强化专家智库的建设。“可为检察公益诉讼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吸纳环境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依法依规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增强专业性,避免检察机关碍于人力、物力限制,导致证据时效保障不足等问题。”李书鹏笑着说,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贡献应有的力量。
在深耕二十余年的“土地”上,李书鹏这位“环保老兵”仍然年轻,年轻在于他不断关注新生事物、新生问题、新修立法,并用这些“新”思维指导工作和履职。但他也非常老成,成熟在于他以“大国工匠”的精神要求自己做好每项环境修复技术创新。这个时代需要更多像李书鹏这样的“新”与“老”,以他们的专业追求和创新精神,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后:
在污染治理的寂静战场上,李书鹏以26载光阴为尺,丈量着从实验室到土地深处的责任。他既是破解土壤密码的“解谜人”,用自主研发的技术让被污染的土地重获新生;亦是行业前路的“燃灯者”,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推动土壤修复资金预提制度、工程款支付担保等政策破冰。当技术突破与制度创新在他手中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环保老兵”的专业坚守,更是一个时代对绿色发展的深层叩问。
从实验室的试管到政协提案的墨痕,李书鹏紧扣时代脉搏。他深知,治污绝非简单的技术攻坚,而是需要法治思维筑牢底线、前瞻视野预判风险、工匠精神雕琢细节的系统工程。这种认知,让他在履职中始终保持着“治未病”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