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出席某图书馆无障碍环境改建提升案件研判会。
本报讯(通讯员杨莹莹)“这次改建提升很到位,我们做这些就是为了让更多的残障人士拥有走出家门、拥抱书香的勇气!”5月6日,在上海市闵行区检察院开展的某图书馆无障碍环境建设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回头看”活动中,闵行区人大代表高杨的发言掷地有声。
2024年8月,一条来自“益心为公”志愿者的线索进入闵行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视野。志愿者在图书馆借还书时注意到,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电梯口驻足许久,盯着楼层指示牌费力地反复张望,也没有发现无障碍阅读区域的指示标识;所在楼层也没有无障碍卫生间,他立即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将线索反映给闵行区检察院。
收到线索后,检察官马上前往现场调查。一方面,检察官和图书馆多次沟通交流,明确无障碍设施的具体设计安装、使用、标志等要求,探讨改建提升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依托《闵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与闵行区人民检察院监督工作衔接办法》,检察官带着案卷走进该区人大常委会,邀请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线索研判,联动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对图书馆实地走访调查。
“电梯口指示牌密密麻麻列了12个功能区,唯独缺了视障阅览室;卫生间厕位没扶手、没报警器,门还向内开,这对肢体障碍者太不友好了。”在高杨代表的建议下,该院将“无障碍设施实用性”纳入重点调查清单,向行政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对涉案图书馆尽快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专项排查,制定改建提升措施。
2025年初,一场特殊的研判会在闵行区检察院召开。人大代表盯着卫生间改造图纸追问:“厕位门改外开后,内部空间是否足够轮椅回转?报警器的位置是否方便触及?”这些较真的细节,让改建提升方案数易其稿。最终不仅要求完善硬件设施,更强调“人性化细节”:除了残障人士,也应该保障老年人的大字阅读和有声阅读等需求;服务台也要增加显眼指示。
改建提升成效如何?特殊群体是否真正受益?同年5月6日,高杨代表与检察官再次走进图书馆,开展无障碍设施“回头看”。她实地查看图书馆卫生间改造细节,体验有声阅读服务。推开二楼无障碍厕位的门,外开式设计留出足够回转空间,坐便器两侧安装了L型扶手,墙面上的紧急呼叫器下方,“红底白字”的提示牌格外醒目。电梯口楼层指示牌等处显著标明视障阅览室、大字阅读、有声阅读等无障碍阅览室的位置。
“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应当满足各类群体的无障碍需求,检察机关像一根针,穿起了行政履职、人大监督、社会参与的千条线。”高杨代表在活动结束后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