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老枪》海报
周末无事,窝在书房看了一部电影——北京国际电影节甄选电影《老枪》。犹记得,此前的东京国际电影节迎来的一个中国电影“大年”:中国电影《雪豹》斩获最佳影片大奖,《老枪》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草木人间》导演顾晓刚获颁“黑泽明奖”。《老枪》118分钟的片子,不疾不徐缓缓讲述,起承转合自然衔接,到最后的高潮更是让我将进度条几次后退再后退,必须几次三番反复咂摸才算赏了个尽兴。电影看完,我只想说:《老枪》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没有之一。
电影《老枪》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期的关键词,是“失业”和“下岗”。片中的东北老城和老城里的奉林铁合金厂,也正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之中。墙壁斑驳的厂房,阴暗逼仄的楼道,给这部电影涂上了晦暗的底色。工人们多数都已经回家待工,在厂里上班的只剩保卫科的干事,他们负责看管厂里的物资,电影的主人公顾学兵便是其中的一员。
工厂凋敝,失窃事件频频发生,有外贼的觊觎侵入,有内贼的监守自盗,甚至还有内外的串通勾连。铁合金厂嘛,偷点电缆或者钢铁出卖,其可观的获利让很多人铤而走险。而顾学兵作为保卫科干事,是该严格执法忠于职守还是为了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他过的日子也满地狼藉不如人意。电影《老枪》,就是在这样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带着时代的烙印,演绎出了人性的多面和真实,这也是它之所以成功的首要之点。“文学即人学”,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也必须是以展现人性为目的,唯其如此,它讲出的故事才有价值和意义。
恩格斯曾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电影《老枪》中,工厂的凋敝便是其典型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等则都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之下呈现出了不同的人格。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却在现实的困境中一次次无奈妥协、挣扎撕裂的顾学兵,本性善良但为了生活屡屡向金钱甚至是恶势力低头的田永烈,为了利益看似没有原则但关键时刻决不怂包的刚子,漂亮能干为人灵活知爱懂爱的金雨佳,父亲工伤而亡因为抚恤金而走上盗窃之路最终意外身亡的马二勇,为了同学仗义出头曾经游走在犯罪边缘但最终选择了正义的耿晓军……他们都在时代的泥泞里歪歪扭扭艰难地走着,面对穷困和潦倒之境,他们都曾经徘徊在十字路口,也最终作出了各自的抉择。还有影片中的反派,自私自利妄图侵吞国有资产的工厂主任孙诚斌,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劫匪疤脸,他们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之下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错误的步伐。
特殊的时代节点,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结局,无论悲情还是带着些微的喜色,都是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之下,关于人性的最真实的映射。但无论是人性的复杂多面,还是绝对的无良反派,都在演员的走心演绎中,得到了真实而立体的展现。在这些演员当中,有些是响当当的老戏骨,有些则名不见经传,但他们都不靠流量靠演技,都特别精准地将每一个人物塑造得饱满立体,真实可信。电影《老枪》之所以成功,这是又一个关键因素。这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电影大多是虚构的艺术,但优秀的电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电影《老枪》中,最让我沉浸其中深深感动意犹未尽一再回味的,还是主人公顾学兵和他最后射出的那一发精准的子弹。这是整部电影在有些灰色的时代背景之下,所呈现出的一抹温暖的亮色。这抹亮色,其实正是电影所要展现的终极主题,也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所要带给观者和整个社会的意义。
《老枪》中的主人公顾学兵,原本是一个射击运动员,他战绩辉煌却因为听力受损而不得不提前退役,成了奉林铁合金厂的保卫科干事。原本有着更高射击理想的他其实也正经历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低谷,怀才不遇,被迫换岗,但再怎么事与愿违,他始终怀着一颗忠于职守的心。他恪守着眼前的苟且,也还梦想着诗与远方。平日里,他听的广播都是关于射击比赛的;课余时,他最喜欢在宿舍里做出练习射击的动作。他一直都有个关于射击的梦,但当回到工作和现实,耿直心善的他不得不在每一次想要秉公执法时无奈妥协。
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马二勇被意外电死,当耿晓军为了说出真相冒死一搏,当唯钱是命的劫匪打死了大雷和刚子,当劫匪头目疤脸傲慢冷笑着给了顾学兵一枪并携款出逃,顾学兵,这个昔日的神枪手,再也不能忍了!他捂着流血的肚子爬起来,奋力举起手中的枪,默念那句“精气回收”,然后毫不犹疑地射出了那发精准的子弹!这颗子弹,从车的后身穿入,然后无比精准地射中了劫匪。匪徒应声而倒,汽车戛然而止,被劫持的耿晓军得救了,工厂的款项保住了。
这发无比精准的子弹,呼应了顾学兵原本射击运动员的身份,也呼应了这个电影的主题。一直隐忍沉默的顾学兵,就是一把老枪!时代的浪潮起起伏伏,但人性的善良必须坚持,做人的底线必须恪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颗正义的子弹,必须向着扭曲的人性和邪恶的势力精准射出!这发子弹啊,真的是太扣题也太解压了。子弹只是一种象征,它预示着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在善与恶的分岔处,每一个人心中的坚守与义无反顾。
有人说,《老枪》宛如14年前的电影《钢的琴》。巧的是,《老枪》和《钢的琴》都是曾在东京电影节获奖的东北题材电影,但两者的境遇并不相同。当年《钢的琴》的命运,简直不平坦到了极点。《钢的琴》拍摄过程中,张猛导演因资金短缺而面临全剧组停工,账上只剩下47元钱,主演秦海璐——她恰也是《老枪》的主演——自掏腰包,确保所有人的努力不白费。“年度最佳华语片”的名号下,《钢的琴》只有650万的票房,但这不妨碍整整14年来,它都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华语电影之一。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以及讲好一个故事的魅力,也许这部电影会给我们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