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坪革命法庭审判厅
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
《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现藏于湖北省红安县革命博物馆,为油光纸油印,长43厘米,宽39厘米,由右至左竖式排列,字迹清晰,字体浑厚庄重,保存较好,是国家一级文物。该布告被认为是现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法律文书,体现了我们党不懈斗争、司法为民的法治理念,为探寻、学习红色法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犹如黑暗中的火炬,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指引了前行的道路。法治建设是加强政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党始终坚持改善、加强根据地的司法工作,将贴近群众、英勇斗争等理念贯穿于法治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将司法为民的情怀植根群众心中,使中国共产党的司法制度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信赖与拥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驾护航。
从《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中,我们感受到人民司法制度蕴含的斗争精神。该布告源自七里坪革命法庭,遵循《湖北省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暂行条例》《湖北省惩治土豪劣绅暂行条例》精神,出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革命法庭女主席(庭长)闵丹桂之手。七里坪革命法庭被誉为“中国革命第一法庭”,以审判土豪劣绅为主要职能。从布告的行文措辞中,能深切感受到人民司法对反动势力毫不留情的打击决心。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的司法制度早已为官不为民、为富不为贫,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特权、鱼肉民众的工具,普通群众不能也不敢通过司法制度来求得救济,而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一经诞生,审判过程、判决结果便以布告昭告天下,从此公平正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每一个判决、每一项宣告,都是对反动旧秩序的宣战,是人民夺回司法主权、捍卫自身权益的呐喊。经七里坪革命法庭审判的恶霸劣绅、反革命分子,无论此前如何嚣张跋扈,都必须在人民司法的威严下低头认罪。这份布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民司法斗争精神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推动法治建设迈向新高度。
从《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中,我们感受到人民司法制度蕴含的人民情怀。九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七里坪革命法庭,审判席后方高悬的“犁头旗”仍然鲜红耀眼、令人瞩目。犁头是农民耕耘土地的重要工具,是广大底层劳动者的象征,代表着朴实无华、辛勤劳作的人民大众,将其高悬于审判席后方,无疑是在向世人宣告,人民司法制度的根基深深扎在人民的土壤之中,它的使命便是为人民伸张正义,为百姓守护安宁。
受特殊的历史时期影响,早期的革命法庭名义上由国民党党部管理,只是法庭人员由共产党人担任,这种特殊的管理运作模式导致很多地区的革命法庭与地主官僚、土豪劣绅联系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七星坪革命法庭两任庭长张南一、闵丹桂,一位曾是打鼓说书艺人,一位曾是童养媳,他们来自人民,出身社会底层,看遍百姓疾苦,对群众遭遇到苦难与剥削感同身受。在他们的领导下,七星坪革命法庭始终坚守正义,不畏强权。两位庭长都牺牲在革命浪潮中,成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司法系统烈士,而他们的鲜血也为“犁头旗”增添了光彩。从七里坪革命法庭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这份人民情怀,警醒着后来人让人民司法制度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
从《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中,我们感受到人民司法制度蕴含的革命意志。该布告印发于第四次反“围剿”时期,游击队队长吕正勇被人举报叛变投敌,为反动势力提供物资、信息等方面的帮助,时任庭长闵丹桂接到举报后,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带领革命法庭的审判人员调查核实,证据确凿之后将其抓捕归案,对吕正勇处以死刑并将吕正勇的罪行印于布告之上。该布告在红安县内四处张贴,传播甚广,极大地震慑了试图破坏革命的反动势力,也坚定了广大人民革命之势势不可挡的信心。
七里坪革命法庭在创建之初,董必武就坚持革命法庭的审判人员必须全部由共产党人组成,只有这样审判权才能牢牢掌握在中国共产党手中,才能真正使革命法庭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在我们党推行土地革命时期,七里坪革命法庭使法律成为普罗大众捍卫权益的工具,通过一场场审判保障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顺利推行。
七星坪革命法庭存续时间虽短,但与根据地的革命形势紧密相连,它的每一次审判、每一次行动,都推动了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必须用法律形式保护农民运动的正常发展”,是董必武提出的观点,也是七星坪革命法庭奉行的理念。七里坪革命法庭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法庭的雏形,《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是当今法院裁判文书的前身,该法庭在当时应用的苏维埃法律法令有200余个,依法办事牢牢印在了审判人员与当地群众的心中。该布告过罚相当,有法可依,以严谨的审判程序和公正的裁决结果成了法治精神的生动注脚,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苏维埃时期的法律法令虽在当时受限于战争环境和物质条件,却已然勾勒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轮廓。200余个法律条文,涉及土地、劳动、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后来新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早期的实践样本和经验借鉴。七里坪革命法庭严格的审判流程,如立案、调查、庭审、判决等环节,已经具备了现代司法程序的基本雏形。这种对程序正义的重视,被新中国成立后的司法体系所继承和发扬。当代司法审判中强调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正是对革命法庭时期司法理念的传承与升华。
九十余载制度更迭,革命法庭陈列依旧。鲜艳的犁头旗、朴素的长方桌,静静诉说着布告背后的故事,它们见证了革命法庭一次次公正的判决,见证了人民群众一张张喜极而泣或是如释重负的脸庞。《红安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布告》与七星坪革命法庭如一点星火,在黑暗笼罩、不见前路的旧时代生发,在困难重重、险象环生的革命岁月中蓬勃顽强地燃烧,并逐渐汇聚成照亮法治前行道路的熊熊烈火。
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当代司法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遵循。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人民司法事业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