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声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绿色“颜值”就是金色“价值”
· 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
· 代表委员说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4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代表委员说
周蔚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量应用于诗歌、动画、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为行业带来创新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课题。他提出,要高度重视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情况、新问题。人工智能不只是单纯的辅助工具,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模糊传统著作权法中“人类创作”的界限,相关的纠纷案件也迅速增加。法律应直面这一变革,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产权挑战。第一,科学化解模型训练语料与在先权利保护的冲突。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依赖海量数据,其中不乏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这些内容未经授权使用可能构成侵权,过度限制又会阻碍技术发展。对此可以灵活适用合理使用规则,充分考虑人工智能训练过程中对于作品的非表达性使用特点,实现著作权人利益与使用者利益的平衡。第二,合理界定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与保护。人工智能的生成过程不同于传统人类创作活动,应对其生成内容的知识产权作出合理界定。建议充分考虑创作中人类参与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严格落实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注机制,要求商业化作品标注人工智能的参与度,便于保护公众知情权与责任追溯。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福建省委会副主委、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提出,以阅读照亮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第一,以阅读提升青少年的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理念中,读书即是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革命历史读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等经典文本构建的并非简单的道德教条,而是将价值准则编织进跌宕起伏的叙事经纬,潜藏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凝结着厚重丰富的育人资源,徜徉其间,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培养道德、塑造品格。第二,以阅读建构青少年的认知体系。阅读不仅是简单的文本解析或知识叠加,更是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双向奔赴”,让青少年在古今交汇的文字星图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认知坐标系。第三,以阅读培育青少年的实践能力。阅读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而是实践能力的生长原野。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的知识获取、思想探索、精神形塑等一系列活动,都有助于搭建起实践的脚手架,形成能力迁移,让书页上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智慧。要继承和发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 周蔚/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