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民生周刊·探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智破“金蝉脱壳”
· 细致调查巧解执行难题
· 【公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4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细致调查巧解执行难题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检察院 何军

  

  

  

  “钱到账了!十年啊,我的这颗心总算可以平静了……”2024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常某拿着一面锦旗走进我院接待室,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锦旗红底金字写着“情系百姓冷暖 维护公平正义”。常某说,这12个字代表着检察院在她心中沉甸甸的分量。

  赢了官司却输给了“老赖”

  那是一件民事执行监督案件。

  2024年2月18日早晨刚一上班,我就接到了楼下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同事的电话:“何主任,您快下楼看看,我们接到一个民事案件,申请人常某的情绪有点激动。”放下电话,我急匆匆跑下楼。迎面走来一名50多岁的女子,怒气冲冲地将一沓泛黄的材料递给我,说道:“法院判了有什么用?十年了,一分钱没见着!检察院得帮帮我啊!”

  原来,2014年,常某先后借给李某、张某某夫妇共计12.8万余元,当她因急需用钱要求李某夫妇返还借款时,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拖延。万般无奈下,常某于2014年6月10日向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判决李某夫妇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归还常某12.8万余元。

  拿到胜诉判决书后,常某对要回借款充满了信心,可是李某、张某某夫妻二人却对生效判决不理不睬。常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最终以“被执行人暂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为由终结了本次执行程序。常某没想到,执行程序一停就是十年。

  “打官司花了我大半年时间,执行又拖了十年!现在连他们人在哪儿都不知道。没想到我赢了官司却输给了‘老赖’!”常某越说越来气。我注意到,她手上的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等材料的纸张都已磨薄、卷了毛边,显然被她翻来覆去地摩挲过无数回。此时,她寄希望于检察机关能监督法院积极执行,尽快帮她要回借款。

  审查发现银行流水有猫儿腻

  受理此案后,我进行了深入思考:要想实现常某的诉求,首先需要恢复执行程序,而要想恢复执行程序,关键是找到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而李某、张某某夫妇能在市区生活多年,应该具备一定的财产或收入来源。顺着这个思路,我和同事们开始了“挖地三尺”的调查工作。

  通过查询被执行人银行账户的交易流水,我们发现,李某名下的中国农业银行账户于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间有多笔资金往来。同时,经询问被执行人李某后,我们得知,他的爱人张某某有退休金,但退休金账户因其他案件被十堰市茅箭区法院冻结且该案已进入执行分配阶段。

  我们调查到的上述情况显然与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理由不符。

  听证会解“法结”化“心结”

  查到财产线索算是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但案子已经拖了十年,并且该案的执行还涉及其他案件的办理,如果此时建议法院恢复执行程序,未必能取得预期效果。为尽快帮助常某实现债权,我们从化解矛盾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引导和解方案。

  2024年3月7日,我们召集申请人常某与被执行人李某、张某某夫妇参加听证会,向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法律,引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还款义务。听证会上,我结合案件实际以及近年来的相关案例进行释法说理,常某声泪俱下,诉说着多年来向李某、张某某夫妇追讨欠款的艰辛,对被执行人李某产生了触动。李某在听证会上当场向常某转款1万元,并承诺会后将积极想办法偿还借款。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听证会后,我院向法院制发检察建议,建议法院及时恢复对案件的执行程序,并加大执行力度。同年4月11日,李某在检察机关的敦促下,积极筹措资金,支付给常某执行款及迟延履行费合计25万元。

  至此,这场持续多年的借款纠纷彻底了结。

  结案后,大家在谈论办理这起案件的体会时,我指着柜子里那面锦旗说:“老百姓把判决书揣兜里十年,纸都磨薄了。咱们多较一次真儿,他们心里就能少一道坎儿。”

  这起案件的办理虽然历经两个月时间,却了结了当事人近十年的“心结”。在办案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检察办案的方向,检察机关多一点作为,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就多一份保障;检察机关多一点担当,人民群众对法律就多一分信仰。作为检察干警,我们要以“如我在诉”的情怀,耐心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将“检察为民”做细做实。

  本报记者 蒋长顺 通讯员 郭涵洋/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