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检察机关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指引,注重实质性、深层性、系统性监督,扎实推进民事终本执行监督。
一、紧盯重点领域,找准维护实体权益“角度”。聚焦直接影响当事人实体权益的问题,找准检察履职切入点,强化对涉民生、涉企等终本执行案件的有效监督。在涉民生终本执行监督方面,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财产查封扣押不到位、司法评估拍卖不规范等重点问题,强化数字赋能,先后研发“涉赌博违法犯罪失信限高人员监督”“隐名共有财产监督”等4个涉终本执行监督数字模型,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获取监督线索2400余条,监督成案385件。例如,嵊州市检察院通过对比终本执行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与车辆查封情况、行驶轨迹信息等,发现21件涉终本执行的车辆存在查而未扣问题,督促法院及时恢复执行,并在省检察院的指导下,进一步汇集数据、梳理要素、提炼规则,成功研发“车辆查封扣押数字监督模型”,在全省推广、运用。在涉企终本执行监督方面,注重反向审查信用惩戒、查封扣押等措施对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影响,实现对涉企权益的平等保护。例如,柯桥区检察院根据申请执行企业提供的线索,查实被执行人存在借“壳”回购被拍卖房产、借“马甲”经营印染车间等行为,督促法院恢复执行,执行款到位122余万元,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线索,促使被执行人家属一次性偿还拖欠7年的245万元货款。
二、强化调查核实,加大维护实体权益“力度”。深入践行“三个善于”,注重通过调查核实把握实质法律关系,切实提升监督力度。例如,柯桥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终本执行监督案件中,通过调阅相关诉讼和执行卷宗,发现债务人某公司同时期所涉两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存在同时起诉、快速调解、迅速执行等异常点。通过深入调查案涉人员和公司关系、盘查借款来源和去向等,查实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利用虚假诉讼进行“逃废债”,导致相关执行案件因无财产可供执行而被终本执行,遂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督促法院恢复执行,帮助债权人挽回损失近1500万元。加强民事终本执行监督与虚假诉讼犯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的同步审查,打出监督“组合拳”。例如,绍兴市检察院联合公安机关、法院出台《绍兴市公检法案件移送闭环管理工作规定》,建立健全线索双向移送、双向反馈机制,深挖彻查终本执行案件背后被执行人的违法犯罪问题。2023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通过办理终本执行监督案件发现、移送犯罪线索17件21人,公安机关立案12件16人。
三、坚持由表及里,拓展维护实体权益“深度”。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处理好案件办理与社会治理、检察和解与执行和解,激发办案乘数效应。坚持办案与治理并重,立足从个案办理中审视类案普遍性问题和体制机制漏洞,通过制发检察建议、会签机制文件等方式推动执行制度完善、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越城、诸暨、新昌等地检察院针对车辆查扣中执法、司法部门协作不畅情形,联合公安机关、法院出台机制文件,合力破解车辆“纸面查封”问题。同时,注重检察和解与法院调解功能的联结,检法合力打破执行僵局。例如,越城区检察院查明终本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名下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后,在督促法院恢复执行的同时,协同法院持续跟进,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帮助申请人在终本执行5年后一次性拿回36万元执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