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人才。如何把科技人才“送”到企业创新一线?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建议,首先,积极拓展企业一线科技人才未来发展空间,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建立以市场和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科技人才实行“破格直评”。其次,改进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消除企业科技人才后顾之忧。完善荣誉激励体系,在各级科技项目、人才计划、社会荣誉评审中,向在企业创新创造的一线科技人才倾斜,给予企业的科技人才应有的认可和荣誉。再次,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创新组织形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实施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兼聘制”,鼓励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兼职授课、参与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同时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转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群众身边的运动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如何发挥新技术在推动全民健身领域的效能?在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吴以环看来,科技赋能全民健身目前有两个短板,一个是存在数字鸿沟,部分智能健身设施的设计未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存在操作复杂、界面字体小、缺乏语音引导等问题;另一个是硬件投放与服务供给失衡,部分地区过度追求“智能设备覆盖率”,却忽视相关的配套服务与科学指导。吴以环委员建议,一方面应鼓励产品设计人员在智能健身设备中嵌入语音交互系统,增设大字体屏幕、一键求助按钮,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智能设施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号召退役运动员、体育院校毕业生、健康管理师等人士利用闲暇时间,在健身场所从事志愿服务,提供科学指导、咨询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中心主任陶璐娜建议,尽快制定虚拟运动设备安全标准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出台政策鼓励体育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参与开发适配全民健身场景的虚拟运动设备,推动运动场景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张子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