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建议,进一步完善法治保障,稳定政策预期和落地执行,更加精准地实施扶持政策,持续放大综合政策效能,助力企业健康发展。第一,完善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建议司法机关加强打击、保护、监督、预防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第二,稳定政策预期和落地执行。民营中小企业对政策的连续性和执行的穿透力非常关注。目前,一些地方政策执行仍存在区域差异,部分领域仍面临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的衔接问题。希望各地政府更好地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民营企业发展预期。第三,更加精准地实施扶持政策。期待有关部门建立“一企一策”对接机制,针对不同行业和规模企业提供差异化支持。同时,期待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与风险,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产业效能。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伍爱群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同时,也给社会治理乃至人类文明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算法权力问题、真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出现“数字真空”、人类创造力的异化等方面。对此,要加快探索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明确人工智能的价值底线。一要建立完善伦理约束框架。首先要坚持立法先行,研究制定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法,设立算法透明度、公平性、可问责性的法定标准,对医疗诊断等高风险系统实施准入审查。其次是进行分级监管,建立分级风险清单,按照风险程度初步可分为禁止、限制和鼓励三个级别,比如,禁止AI操控核设施,限制情绪识别技术商业应用,鼓励气候预测模型开发等。二要重塑技术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吸纳哲学家、社会学家(占比不低于40%)加入国家人工智能伦理和治理机构,对公共领域AI系统实施动态伦理评估。建设技术免疫工程,在自动驾驶等系统中强制植入生命优先权、公平性原则,从硬件层面约束算法逻辑。三要推进全球协同治理。推动国际规则对接,在G20等框架下探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互认机制,统一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标准,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建立完善风险联防机制,创建国际AI安全预警网络,对自主武器、基因编辑等高风险研发行为实施全球溯源追踪与联合惩戒。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 周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