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陈晓燕 王蓓蓓 钱依琳)“没想到这些账本,真能帮我们要回血汗钱!”陈大姐向检察官感叹道。近日,在广东省封开县罗董镇某村,一场历时3年的讨薪拉锯战,终于在检察机关的帮助下有了阶段性进展。
这场始于春耕的纠纷一直是压在村民陈大姐等几十名农村妇女心头的大石。2022年3月,承包户严某雇请91名村民为其种植蔬菜,其中有89名是当地农村妇女,口头承诺的“日结工钱”随着作物成熟演变为“无限期拖欠”。
三年来,通过村民委员会和镇上的调解委员会,村民们与严某先后达成两次还款协议,然而严某均违约,村民们手持的记账本从笔迹簇新到纸页泛黄,14万余元劳务报酬始终悬而未决。
2024年5月,封开县检察院通过民事支持起诉协作机制捕捉到这条线索,随即展开调查。
“3月1150元、4月1360元、5月660元,合计3170元,借600元余2570元……”承办检察官翻阅了村民们的记账本后发现,91名村民的账本涉及402个工时记录,其中只有部分账本工整记录下了每个月的报酬。
“这些零散账目是她们维权的唯一凭证。”面对证据效力不足、当事人身份特殊、诉讼时效紧迫等难题,办案人员依据账目记录,为91人逐一制作了工资明细表,并在村干部协作下,逐人逐项核对确认,将零散的手记账本转化为规范的工薪档案,最终形成49页的证据卷宗。
2024年7月31日,封开县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支持起诉意见,判决严某向陈大姐等91人支付全部欠薪及相关违约金。
“我们将对执行阶段保持动态监督,在推动执行进程的同时,强化与法院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的协作,提升执行质效。”判决过后,封开县检察院持续跟踪问效。目前,已经追回近3万元的劳务报酬。
近年来,封开县检察院聚焦特殊群体“不敢诉、不能诉、胜诉难”的困境,联合行政机关和基层组织的力量,拓宽民事支持起诉案源渠道,与司法行政机关建立长效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