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同题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服务现代海洋城市向海而兴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服务现代海洋城市向海而兴
山东青岛:统筹“四大检察”职能办好涉海案件
郭树合 张恬

  

  

  

  

  

  

   2024年12月3日,青岛市检察院联合青岛海事法院、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走访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就打造青岛市增殖放流司法修复示范基地进行调研。

  

  

  

   2024年11月13日,青岛市李沧区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深入铁路涵洞查看排污管道整改情况。

  

  

  

   今年2月,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检察人员探索建立船舶维修废铁处置监督模型。

  

  

  

   今年2月13日,青岛市城阳区检察院检察人员对辖区沟渠水质进行抽样检测。

  

  

  

   今年3月3日,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检察官到辖区港口集装箱作业区走访调研。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省青岛市的殷殷嘱托。青岛作为黄海之滨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青岛市检察机关坚持从政治上着眼、在法治上着力,立足青岛市情、海情,统筹“四大检察”职能,明确17项服务措施,以“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四检融合、区域协同、数字赋能”思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构建服务保障经略海洋新格局,以法治力量服务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我们在办好涉海案件基础上,协同各方力量应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浒苔治理等焦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着力推动‘检护海洋’品牌迭代升级,打造走在前列的服务经略海洋青岛样板。”近日,青岛市检察院检察长段连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督促防治外来入侵物种

  “天气转暖后,马上就是互花米草的生长期,必须加强治理督导,全面提升综合防治能力,确保清理整治圆满完成。”2025年新年伊始,青岛市即墨区检察院再次与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召开座谈会,商讨2025年互花米草防治工作。

  2024年1月,即墨区检察院通过大数据分析、走访调查和技术辅助手段发现,辖区丁字湾区域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互花米草分布面积约500公顷,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侵占本土生物生存空间,严重影响海洋生产能力。“丁字湾区域涉及青岛市即墨区、烟台的莱阳市和海阳市三地,海滩大部分为泥滩,互花米草极易生长扩散,分片治理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办案检察官介绍。

  为彻底根除这一泛滥成灾的入侵物种,即墨区检察院与该区海洋发展局多次开展座谈,督促其加大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力度。在检察机关监督下,即墨区海洋发展局采取物理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方式,将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推广使用的环境友好型试剂方法融入到科学除治工作中。截至2024年底,丁字湾区域互花米草清除率已达到90%以上。2025年以来,检察机关继续开展跟踪监督,加强互花米草生长期跟踪监测与除治效果评估。

  记者了解到,2022年以来,青岛市检察机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创设海洋生物多样性检察公益保护示范基地,重点开展入侵物种治理、濒危本土特色种质资源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恢复,推动传统海洋资源保护向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领域进发;组织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办理大沽河、李村河等流入胶州湾水体水环境保护案件69件,督促治理黑臭水体195处、清理河道32公里,推动海洋本体保护向陆海统筹、河海共治转变;与相关部门会签《关于以认购碳汇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意见》《关于以增殖放流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的意见》,通过海洋碳汇替代性修复方式办理案件9件,实现海洋生态修复方式从传统的缴纳生态修复费用向增殖放流、购买海洋碳汇等新方式拓展。

  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

  “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诉前磋商程序推动各部门形成整改合力,激发府检联动效能,实现了对河道水质的长效管控和对周边排水管线的全面治理,为护航重点项目落地、助力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今年年初,青岛市检察院、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邀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一起河道污染公益诉讼案件的整改效果进行实地“回头看”,青岛市人大代表王飞这样评价道。

  2023年11月,黄岛区检察院依托“检护自贸”检察工作服务站获悉,青岛自贸片区某工业园周边的4条过境河道,虽然已花费400余万元多次进行排污、清淤,但仍因无法根治上游污染源头而收效甚微。该工业园承担着东北亚航贸金耦合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如今项目启动在即,河道污染必然严重影响片区生态环境、居民生活和工业园招商引资。

  2024年1月,黄岛区检察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排查发现污染点位24处,随后共同确定溯源排查详细分工方案。因涉案污染点位多且分散,黄岛区检察院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磋商程序,以污染源联合整治为重点,推动形成各部门信息共享和办案联动机制。同年8月,黄岛区检察院在跟进监督中了解到,涉案4条河道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工业园内项目已完成主导产业链条搭建,70.7亿元投资已到位。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营商环境,黄岛区政府利用1.47亿元国债资金重点推进辖区排水管线隐患排查治理。在今年年初的“回头看”中,检察机关确认前期新排查出的暗管接入、管线错接、混接等问题已全部改造完成。

  青岛市检察机关坚持服务海洋经济不放松,聚焦重点海洋产业,深化落实“产业链长+链主企业+检察长”协作制度,在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建立“检察护港”工作站,在自贸区青岛片区前湾港建立“检贸微站”,在青岛蓝谷建立“即法驿站”。2022年以来,青岛市两级检察院领导带队联系走访海洋企业66家,解决企业法律诉求100余项,办理相关案件57件178人。

  健全对外协作配合机制

  “青岛市检察院着力健全对外协作配合机制,与青岛海事法院联合出台全省首个司法领域规范性海洋修复工作文件,为山东全海域检法办案实践提供了指导依据……”2025年2月18日,青岛市检察院就青岛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进一步凝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司法合力”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专题报告。

  “近三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持续强化制度机制建设,积极开展守护海洋、守护美好生活等专项监督,紧盯违法排放污染物入海、非法采运海砂、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突出问题,办理相关案件数量占全省同类案件的六成以上。”青岛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薇告诉记者。

  在依法惩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刑事犯罪的同时,青岛市检察机关推行“专业化监督+恢复性司法+社会化治理”生态检察模式,深化“四大检察”协同,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各项制度机制落地落实,完善一体化办案机制,创新监督线索集中管理。青岛市检察院加强上下协同,指导基层检察院办理重大涉海案件18件,与基层检察院同步审查、接力监督,共办理疑难复杂案件42件。

  青岛市检察院主动探索跨区域共治,积极借智借力,与浙江宁波、舟山等地海事法院、检察院签订跨省域海洋资源生态保护协作机制;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签订合作备忘录,邀请专家学者协助办理涉海案件,并引入遥感探测、“天地图”软件等辅助办案手段,科学确定非法捕捞违法行为和海洋环境资源损害数量、范围、破坏程度等事实,助力涉海案件办理提质增效。

  此外,青岛市检察院还强化调查核实、加强协作配合,通过建立“1+1+1+N”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与青岛海警局、青岛海关缉私局共建7项制度,打造系统化、多元化、实效化检察听证模式,通过高质效听证会厘清主体责任、违法责任、赔偿责任等。2024年10月,青岛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青岛市检察院《关于我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审议,认为青岛市两级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加快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谎报瞒报危险化学品现象减少了

  “我局与市北区检察院签订《关于建立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后,持续加大对危险化学品进港检查的力度,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有效减少了危化品的谎报、瞒报行为。”近日,在青岛市市北区检察院与青岛市公安局港航分局召开的座谈会上,青岛市公安局港航分局副局长孟健表示。

  此前,市北区检察院在审查一起案件时发现,犯罪嫌疑人刘某在代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将危险化学品谎报为普通货物存放在青岛港的普通货物堆场。尽管在案证据不足以认定刘某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其行为涉及行政违法事实清楚。市北区检察院向青岛市公安局港航分局制发检察意见,建议该局对刘某的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青岛市公安局港航分局调查核实后,依法对刘某行政拘留十五日。

  市北区检察院由个案出发,梳理分析类案情况,发现近年来青岛港有多起涉谎报、瞒报危险化学品行政处罚案件。为有效遏制此类行为,保障港口安全,2024年以来,市北区检察院与多部门会商探讨,与青岛市公安局港航分局签订《关于建立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就实现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监控、确保港口安全生产达成共识。

  “我们在研判分析类案时发现,如果能把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掌握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信息,与青岛港的仓储系统进行互联,就能有效避免谎报、瞒报危险化学品的情况发生。建立危险化学品全流程监控机制,能促进危化品监管更科学、更专业、更有效。”市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徐守良介绍,该院正在整合多部门资源建用数字模型,以大数据之力推动实现危化品全流程监控,打通危化品生产、运输、储存信息互联共享的“最后一公里”,为平安青岛建设贡献检察力量。

  大数据推动规范船舶维修废铁处理

  如何防止船舶维修废铁大量遗落海中?近日,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通过构建船舶维修废铁处置监督模型,排查出一批船舶维修废铁被遗落海中的案件,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今年2月,黄岛区检察院对近年来办理的涉海洋犯罪案件进行专题分析时发现,王某盗窃案中存在一个不易被关注的细节——王某等人采用强力磁铁吸附方式从海中盗取的19吨废铁,是某修船厂的船舶维修废铁。该修船厂将其遗落海中并疏于保管,导致企业资产流失。

  将废铁遗落海中的情况是个案还是普遍存在?带着这一问题,检察官从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调取了3年来检察机关办理的被害单位为修船厂的盗窃案件,再利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检索出3年来所有含有“修船厂”“废铁”等关键词的案件,两项数据碰撞比对,筛选出盗窃修船厂废铁案件9件14人,而这9起案件的被害单位均为同一家修船厂。

  办案检察官立即前往该修船厂走访调查,发现该修船厂将船舶维修工作外包给其他公司后疏于监管,外包公司将修理船舶过程中产生的100余吨废铁遗落海中。监管不严,盗铁不止,企业资产仍会流失。黄岛区检察院依法向该修船厂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企业加强对外包公司船舶维修废铁的处置监管,做到账实核对、账物相符。

  近年来,黄岛区检察院聚焦服务经略海洋战略,着眼于数字赋能,通过构建运用“AI+监督模型”开展法律监督并参与社会治理,与相关部门合力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2024年,该院在山东省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取得第一名。“我院将聚焦中心大局,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以服务高质量项目建设为牵引,以数字革命驱动法律监督整体提质增效。”黄岛区检察院检察长张连杰说。

  处罚“野码头”做到有理有据

  “在一起非法捕捞案件行刑衔接过程中,我们遇到对‘野码头’经营者无法处罚的问题。经过与多个行政机关协商,终于找到解决办法。下一步,我们将用好府检联动和行刑衔接机制,联合海警、海洋发展、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建立涉海洋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具体行刑衔接机制。”近日,记者在山东省胶州市检察院采访,该院行政检察部门负责人盛磊向记者介绍了“野码头”整治工作柳暗花明的过程。

  2024年,胶州市检察院办理了一起非法捕捞案件。鉴于涉嫌非法捕捞犯罪的“野码头”经营者罗某系从犯,犯罪情节轻微,刑事检察部门依法对罗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同时移送行政检察部门。行政检察部门审查发现,罗某的违法行为定性、涉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管辖权等均存在疑难复杂问题,特别是对“野码头”的行政处罚存在法律法规依据缺失的问题。为此,胶州市检察院及时将该案上报青岛市检察院。

  青岛市检察院依托府检联动机制,组织胶州市检察院、青岛市城阳区检察院以及两级海警、海洋渔业等多部门进行跨区域、跨级别座谈协商。最终,与会各方确定对罗某为非法捕捞船舶提供加油帮助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让违法行为有了处罚依据。2024年7月23日,胶州市检察院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意见,行政机关决定对罗某施以行政处罚。同年9月13日,行政机关回复称已对罗某作出警告和罚款的行政处罚,罗某已主动履行处罚决定。

  目前,胶州市检察院正与海警、海洋发展、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商建立涉海洋保护案件行刑衔接长效机制。“与行政机关建立合作机制,深化行刑衔接效果,要让每一个违法行为都受到应有处罚,让每一次处罚都有法可依。”胶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陈敏说。

  以协同督促之诉守护胶州湾

  今年3月1日,世界海草日,青岛市李沧区检察院检察官与十余位“益心为公”志愿者一起到胶州湾开展“世界海草日”宣传活动。看到曾遭水体污染的胶州湾如今碧海蓝天十分养眼,检察官和志愿者都倍感欣慰。

  胶州湾被称为青岛的“母亲湾”,是典型的中型半封闭浅海湾,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生态系统较为脆弱。2023年4月,“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收到志愿者举报,反映胶州湾入海口处水体臭味刺鼻。接到线索后,李沧区检察院检察官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检测,随后调阅档案、走访座谈,很快查明污染原因——辖区某段污水管网破损,导致青岛北站等场所的生活污水常年冒溢,在侵蚀铁路地基的同时,通过暗渠直接排入胶州湾,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环境。

  收集固定证据后,李沧区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职能部门反映检察建议落实有难度,因为破损污水管线位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内,施工改造必须经铁路部门审批。在青岛市检察院指导下,李沧区检察院与铁路部门多次沟通,释明停止公益损害的紧迫性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规定,督促铁路部门完成了全部审批流程。

  施工障碍打通后,工程仍迟迟没有启动。李沧区检察院依法向青岛铁路运输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价值引领。同时,该院积极发挥公益诉讼协同督促之诉的作用,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翻建污水管道87.19米,完成管道清淤451米、污水检查井清淤20座。污染问题解决后,李沧区检察院撤回起诉。

  2024年以来,李沧区检察院持续深化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合力构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各方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现了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茆堆治理后小沽河恢复生机

  近日,山东省莱西市检察院在推动政协提案向检察建议转化工作中,邀请青岛市、莱西市两级政协委员到矿山茆堆修复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小沽河茆堆治理现场,一片片平整后的耕地、一处处修建好的防洪堤坝让大家由衷赞叹。

  2023年年初,莱西市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中发现,该市小沽河上游沿岸有一处体量较大的矿山茆堆。这个茆堆紧贴小沽河河道,随时可能塌方堵塞河道,缩小过水断面,影响行洪安全。这个茆堆形成时间久、体量大,为准确判断茆堆对河道生态的影响,莱西市检察院会同相关部门利用无人机航拍建模、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测算出该茆堆体积约80万立方米,占用采矿用地25亩,压占河道、河滩3万余平方米,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和行洪安全。

  为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莱西市检察院打好“座谈磋商+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组合拳,以监督凝聚共识,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工作。两年来,职能部门克服该茆堆系历史遗留问题、治理难度大等困难,邀请专家论证,优化治理方案,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平整或新修防洪堤坝路面2000余米,清理沿河茆堆20余万平方米,恢复平整耕地42亩,使小沽河恢复往日生机。

  为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2024年,莱西市检察院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涉案茆堆治理区设立矿山茆堆修复示范基地,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实践样本。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在全市开展矿山茆堆治理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茆堆治理7处,恢复耕地200余亩。

  文稿统筹:本报记者郭树合 通讯员张恬 韩旭 孙晓冰 刘俊英 羊彬 胡云龙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