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未来周刊·实务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从个案看公共场所轻微猥亵行为认定
· 未成年人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办理要点分析
· 围绕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创新四项举措
· 搭建“惩治教”一体化体系防治未成年人犯罪
· 【公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3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未成年人行刑反向衔接案件办理要点分析
刘章昭

  为解决不起诉案件应罚未罚、滞罚漏罚等问题,检察机关深入落实行刑反向衔接相关工作规定,对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被不起诉人,依法提出检察意见,移送相关行政主管机关处理,并跟进监督行政主管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基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需要,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在办理未成年人行刑反向衔接案件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把握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以及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殊制度,以实现行刑反向衔接工作和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的有机统一。

  一是坚持矫治教育优先原则。未成年人检察与普通刑事检察工作具有显著区别,如在工作理念上,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通过保护、教育、管束的一体化落实,最大限度挽救罪错未成年人;在工作目标上,要以帮助罪错未成年人回归社会为主要目的,不以定罪量刑为最终目标。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行刑反向衔接案件时,在检察意见中提出的措施应当以有利于矫治教育为前提;当罪错未成年人的行为同时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范时,应当优先适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矫治教育措施,强化对未成年人罪错行为的分级干预。

  二是依法审慎开展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检察机关对罪错未成年人提出适用行政处罚意见的,应当综合考量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性质、手段、动机、情节、社会危害性等因素,建议采取与其违法行为相均衡的处罚措施。此外,为了保障罪错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当严格遵循“一事不再罚”原则,在采取予以训诫、责令赔礼道歉、责令具结悔过、责令接受行为矫治或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等矫治教育措施并实现有效干预后,应当审慎判断是否移送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避免矫治教育后行政拘留、罚款等处罚措施的重复实施。

  三是附条件不起诉后一般不予行政处罚。附条件不起诉作为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特别程序,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在考验期实施附带条件的弹性措施开展精准帮教,可以引入社会力量的支持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实现对罪错未成年人的个别化及社会化处遇。因此,对于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内已经开展针对性矫治教育、考验期满后经检察机关监督考察决定不起诉的罪错未成年人,考虑到矫治教育效果良好、其再犯风险较小,不需要再移送有关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其他处分。

  四是强化行刑反向衔接中的程序衔接。一方面,要强化与行政主管机关的沟通协作。对罪错未成年人提出适用行政处罚意见后,应持续跟进监督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并充分发挥未检综合履职的优势,合力做好不起诉“后半篇文章”。另一方面,要落实行政处罚封存机制。犯罪记录封存对罪错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行刑反向衔接过程中,不起诉决定作出后适用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其后作出的行政处罚亦应予以封存,避免前科标签致使罪错未成年人长期遭受来自司法和社会的负面评价。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