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最高检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组织238名检察实务专家,精选326门检察实务课程走进高校。
◆2024年9月,最高检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注重时代内涵,突出忠诚底色、清廉本色、专业亮色,让检察英模人物成为“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
在法治建设纵深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检察机关肩负着捍卫公平正义、弘扬宪法精神、守护文化根脉的神圣使命。
回顾过去的一年,检察机关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方面取得新进展的同时,在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方面同样取得累累硕果,这在2024年度十大检察新闻评选活动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最高检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最高检发布《意见》推进文化润检、文化强检,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广播剧《喜鹊》获‘五个一工程’奖”两则新闻高票入选,成为检察机关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典型范例,彰显出检察机关在法治与文化双重维度上的积极作为。
一场习近平法治思想传递之旅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为法学教育的发展锚定了新的航向。
如何助推法学教育和法治实践融合互促?最高检党组有着深刻的洞察——要统筹高校法学教育资源和检察教育培训资源,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自信,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共同培养一批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优秀法治人才。
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以来,最高检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1所高等院校开展“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组织238名检察实务专家,精选326门检察实务课程走进高校。截至目前,检察业务专家已授课220场,听课师生达2.2万余人次。
“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的核心特色,当属其强大的专家阵容与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2024年9月、10月,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分别走进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校园,以专业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怀,深入宣讲习近平法治思想,引发在场师生共鸣。而其他参与授课的检察实务专家,既有牵头办理重大疑难案件的最高检院领导、业务部门负责人、资深检察官,也有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和丰富办案经历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全国检察教育培训精品课程讲师。他们所讲授的课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和检察理论研究最新实践经验。
“‘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以检察官视角拓展学生思维,有效弥补了高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短板,已成为我校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强表示。
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祝响响看来,“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让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有了更坚实的载体和更生动的形式,让法治精神的种子在青春沃土中生根发芽,为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奠定坚实根基,从而更加坚定同学们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信仰。
“‘检察实务专家进校园’活动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道路上,检察机关任重道远。”祝响响建议,最高检应进一步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高校与学生受益。同时,要与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探索契合新时代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高质效推进检校合作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法治中国培育更多英才。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检察文化自信
检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之基、精神之源。
最高检党组强调,检察机关要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中领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统筹落实充分运用法治力量服务文化强国建设和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文化建设的“双重责任”,大力弘扬新时代检察精神等重要任务。
推进文化润检、文化强检,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支撑体系。2024年9月,最高检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加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检察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持续开展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征集展示活动,集中呈现检察文化建设成果;精心组织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展播活动,激发检察人员创作活力……近年来,在最高检党组的坚强引领与科学决策下,检察文化工作紧扣时代脉搏,以前所未有的蓬勃姿态稳步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在过去一年,检察题材文艺作品大放异彩——北京市委宣传部、最高检报送的电影《第二十条》,最高检、安徽省委宣传部报送的广播剧《喜鹊》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这些殊荣不仅是对相关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更是检察文艺创作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这是我从业以来看过最生动、最具代入感的普法电影。”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对电影《第二十条》获评“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毫不意外。“影片以鲜明的公平正义理念,诠释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谛,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对社会风气建设意义深远。”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更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呈现。”郭建华特别指出,检察故事是让人民群众感知司法公正的重要载体,期待检察机关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创新表达方式,落实好《意见》“繁荣发展新时代检察文艺”部署要求,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主题,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检察文艺作品。
作为教育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和她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团队一起收听了广播剧《喜鹊》,并积极探讨这部广播剧的意义。“《喜鹊》既展现了人民检察官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未成年人案件,同时将司法理念和人文关怀有机融合,唤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的关注。”
英模为镜弘扬新时代检察精神
“如果潘非琼检察官站在这儿,他会跟大家说什么呢?”在202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获得“2024年度致敬英雄”称号的潘非琼遗憾“缺席”。
潘非琼妻子徐玫的回答让全场为之动容:“他会告诉他的同事,这一生他最爱的职业就是检察官,他工作中的很多设想都没有来得及完成。如果有来生,他一定还会做检察官,去完成他这一生没有完成的工作,去弥补他这一生的遗憾。”
潘非琼,生前是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检察院检察长。他扎根办案一线,20多年来办理了1300多起案件,创造了“零过错、零上访”的优秀业绩。2022年12月,潘非琼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49岁。2024年11月27日,最高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辽宁省委召开表彰大会,追授潘非琼同志“全国模范检察官”“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典型宣传是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好检察故事、弘扬新时代检察精神,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中奋力推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记者注意到,《意见》特别强调“把大力培育弘扬‘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作为新时代检察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要求“优化新时代检察英模人物发现、挖掘、培养、宣传、学习机制。注重时代内涵,突出忠诚底色、清廉本色、专业亮色,让检察英模人物成为‘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
“一位英模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盏明灯。”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艾竹表示,“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检察人员应具备的价值追求和职业操守。潘非琼检察官用行动诠释了这些品质,令人由衷敬佩。
王艾竹指出,在选树检察英模人物机制构建上,《意见》对发现、挖掘、培养、宣传、学习等一系列机制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且环环相扣的工作链条,为检察英模的培育与弘扬筑牢了坚实基础。正是在这种有效机制的推动下,“潘非琼式”检察官得以走入群众视野,让社会各界切实感受到检察机关的履职担当和为民情怀,有力营造出积极向上、正气充盈的社会风尚。
“检察英模选树应当坚持‘大案要案’与‘平凡岗位’并重,既要关注重大案件办理中的突出典型,也要发掘基层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通过树立多元化的英模形象,让法治精神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王艾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