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长萦唐宋韵,星河夜落汴梁城。”正月的河南开封(开封古称汴梁)流光溢彩,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走进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在一盏盏无骨灯笼的光影中,探寻法治与文化传承的交织脉络。
始于清末的“汴京灯笼张”,以独门“无骨封灯”技艺闻名遐迩。匠人不用骨架,仅凭宣纸咬合便能造出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顺河回族区检察院十分重视“汴京灯笼张”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非遗项目,该院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对涉及“汴京灯笼张”的珍贵视频影像资料开展数字化归档工作,确保资料的长久保存与便捷利用,并通过教学传承、打造修缮传承所等多种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全方位的扶持。
在博物馆展厅内,游客看到宣纸在灯彩(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的指尖幻化成流光溢彩的艺术品时,不由得发出赞叹。在展厅的另一侧,法治课正以鲜活的方式展开。孩子们手持写有“法”字的走马灯,听检察官讲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一刻,传统技艺的温暖与法治的力度在灯火中交融。
参观过程中,张俊涛指着展厅的灯笼告诉检察官:“从前靠手艺糊口,如今盼技艺留根。”近些年,“汴京灯笼张”手工技艺后继乏人,某些绝技已经失传。
这并非检察机关首次为非遗“添薪续火”。近年来,开封市检察机关以公益诉讼为抓手,针对非遗传承中的传承困难、技艺流失等问题精准发力,先后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麒麟舞等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督促相关部门对2000余件珍贵文物进行3D建模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