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来到。伴着节日的喜庆,记者近日跟随河南省商城县双椿铺镇政府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李静来到郭窑村的“中国红陶·郭窑小镇”。
“商城县是著名的‘炖菜’之乡,小镇里有个‘锅’型建筑正是老百姓餐饮中的‘炖锅’,还有一栋用红砖垒砌而成的‘火窑’,一口‘锅’,一个‘窑’,合在一起就是‘锅窑’,谐音为‘郭窑’。”李静告诉记者,如今,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古窑已成为小镇的历史名片。
一进小镇,广场上的划旱船表演热热闹闹。放眼望去,还有磨豆花、打糍粑、舞龙、火绫子等形式多样的表演,年味儿十足。
“郭窑原来没有这么热闹,现在有这么多人来旅游打卡,与检察机关的两次助力分不开。”李静介绍,在2024年小镇改造过程中,商城县检察院收到一条公益诉讼线索,郭窑有一处扔破损陶器的地方,堆放着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破损陶器。检察官来到现场取证后发现,该处属于历史文物,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且随时都有坍塌的风险。于是,该院及时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县文物保护部门和属地政府履行好保护文物职责。经过整改,遗址处修建了玻璃墙,不仅避免了坍塌风险,还能够清晰地展现历史风貌。
“遗址修缮保护完成后,商城县检察院建议我们举一反三,在全镇开展文物保护专项行动,还帮助制定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方案。”双椿铺镇党委书记耿海峰介绍,“按照这个方案,郭窑小镇的建设做到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了原始风貌。同时,注重深挖郭窑小镇的特色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村庄变景点、田园变公园、民房变民宿的发展思路,因势利导、放大优势,让美丽古村重生。”
舞台搭好,还要引客“看戏”。地处大别山深处的郭窑小镇是如何吸引众多游客的?李静告诉记者,这离不开一场直播的助推——2024年5月22日,在信阳市检察院的协调下,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今日说法》联合开展的“走近一线检察官”微直播活动走进了郭窑小镇,向外界推介小镇的历史和保护情况。自那以后,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师傅,您好!您正在制作什么作品呢?”在一家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商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姜春海,他正在用郭窑出产的红陶土制作炖罐。
“这几年,在检察机关的努力下,这里的红陶土保护得很好。从2024年6月以来,红陶作品就特别畅销,供不应求。”姜春海说。
走出工作室,记者来到制陶体验馆。孩子们正在家长的陪同下,专注地体验手工制陶。冬日的暖阳照进屋内,制陶的热情伴随着浓浓的年味儿还在继续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