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历乙巳,又值蛇年。中国古代蛇的形象在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通常与神秘、力量和重生等概念相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蛇被描绘成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生物,能够吞噬和毒害人类。例如,《诗经》中提到蛇是“百毒之虫”,能够吞噬有毒的东西,甚至毒死人。在《山海经》中,蛇类形象多样,如“大蛇”象征自然的原始力量,“长蛇”则代表时间的无尽性和未知的漫长力量。
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象征着智慧和生育的力量。在古代文物中,蛇的形象常出现在陶器、青铜器和漆木器上,形态逼真,生动活泼。蛇还被视为图腾,象征着部落的神秘力量和保护。传统国画中,蛇除了在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画作中灵光一现外,在历代名家笔下却鲜有表现,但也有特例,清代的华喦、近代的虚谷等对蛇情有独钟,乐于描绘。他们涉笔成趣,展现了充满个性的艺术匠心和审美情趣。
清代“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华嵒(1682年-1756年),号新罗山人,擅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笔意纵逸,富于神趣,且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一生往来于杭州、扬州、金陵等地,鬻画为生,晚年自喻“飘篷者”。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华喦两件以蛇为主题的画作,艺术地表现了形态各异、情趣盎然的灵蛇形象,反映出画家对蛇别具怀抱的情感。其中,《石间画蛇图》(册页《杂画册》二十四帧之八,纵20.1厘米,横25.4厘米)描绘了一条赤蛇踞于山石荆草之间,将身体如同麻绳般盘绕成一团,蛇头腾空昂起,眼圈很大,眼珠浑圆,蛇口微张,伸颈吐信,与人们印象中的狰狞之蛇迥然有别,显得安详和善,柔顺可爱,富于美感。画面右上方大片留白,款识“凹凸石太古,蒙密草尤青。见说含春洞,夜来蛇气腥”,钤“小园”朱文印。
《灵蛇捕蛙图》则表现了灵蛇捕蛙的精彩瞬间。画面上,池塘边河水潺潺、水草茂盛,一条灵蛇隐藏于密如针丛的草莽中,尾部被一块大石遮挡着。它身形夸张,从杂草乱石间向水面爬行,正伸长脖颈,口中吐信,两眼直视前方不远处蹲踞湖石上的一只青蛙,做出随时发起攻击的蓄力态势。两幅作品造型活泼,兼工带写,笔法严谨,以朱磦、胭脂等暖色为主,笔调轻快,静中寓动,不失雅致,是中国绘画史上难得一见的蛇画中的精品之作。
海派画家虚谷(1823年-1896年)善画山水花卉、蔬果禽鱼,尤其喜好画蛇,且专画赤链蛇,乐此不疲,显现出他“性癖又好奇,书画破常规”的艺术追求,以及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个性风格。
《枯枝赤蛇图》是虚谷《花鸟水族》册页中以蛇为题材的一幅作品。画面描绘了一条粗壮的纹彩斑斓的赤链蛇,蛇头向左侧前倾,昂首吐信,蛇身连绕数圈,卷曲盘绕在老树枝叶间,尾部向右下侧延伸而出。整幅作品点染勾擦,浓淡疏密,水墨淋漓,笔墨精妙,特别是蛇头处设置留白,形似一束高光,突出了赤蛇头部双目炯炯、长信频吐的细节特征,寓动于静,表现出赤蛇咄咄逼人的狰狞面目和凶猛凌厉的进攻态势。画面左侧款识“仿解弢馆,紫阳山民”,钤“虚谷”朱文篆书方印。“解弢馆”系“扬州画派”代表画家华喦的书斋名,这里指代华喦,表明画作沿用其笔意,却又推陈出新,尽显虚谷自身的笔墨风格。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木石赤蛇图》,描绘了两条赤蛇虬结盘旋于枯木之上的生动情状。整幅作品笔意古简,逸笔草草,赤蛇以朱砂表现,石旁杂草以枯笔焦墨点染,凸显出画面主体及其周边孤寂凄冷的萧寒之境,别有寄托,耐人寻味,堪称虚谷画蛇系列中的代表作。画面上方款识“光绪丙申,虚谷时年七十有四”,钤“虚谷书画”“岁月同光”两朱文方印。“光绪丙申”即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此年虚谷归于道山,由此可以判断《木石赤蛇图》是画家晚年的作品之一,而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虚谷对赤蛇题材老而弥笃的艺术情怀。
虚谷的赤蛇图系列,题材独辟蹊径,画法别具一格,笔下赤蛇的情状形态,皆以大写意手法呈现。它们或潜伏在草丛中,或缠绕于树枝上,造型概括,姿态各异,身形灵动。虚谷落笔冷隽,且巧妙运用色彩和线条的变化,将赤蛇和水墨的晕染、杂草和枯枝的纷披糅为一体,朱砂淡墨交融,设色对比强烈,赤蛇的“红”与水墨的“黑”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笔简意丰,营造了一种赤蛇神秘出没的环境氛围,更表现出怪癖奇崛、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画家之一,绘画题材广泛,花鸟、山水、人物无所不能,但笔下很少涉及爬行类动物中的蛇。然而,北京画院收藏的齐白石《十二属图》中,却有一幅《草蛇图》,生机盎然,让人叹为观止。
《草蛇图》描绘了一条青蛇在蒿草间小心爬行的情景,构图简洁,线条流畅,笔墨细腻。画面上,青蛇蜿蜒前行,身躯粗细不一,却一笔绘写,浑然天成,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蛇身的右上方,勾勒了一缕蒿草,下方又点缀着针芒般的细草,巧妙营造了青蛇的活动环境和生存空间,形象生动,写意传神。
齐白石笔下的草蛇,一反传统画作中表现蛇类阴森冷血、令人惊恐的形象,通过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运用枯湿浓淡的水墨变化,笔墨圆转,刻画出青蛇蜿蜒曲折、灵动优雅、柔软呈S形的身姿。蛇头淡墨勾勒,再补以两个小点、一根细线,蛇口微张,口吐信子,似乎在为自己身躯的柔软而洋洋自得。作品造型生动,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蛇的身姿和动态,更蕴含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尤其是墨色富于变化,焦墨淡墨交融,自由灵动的线条和笔墨,结构出蛇身的花纹,惟妙惟肖,颇有几分卡通意味,为画面纾解了凶猛之气,赋予了可亲可爱可人的形象,折射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