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法治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刑满释放当日,他又被警方带走了
· 黄牛盯上消费券,隐忧不止在价款
· 真大胆!当着警察的面还在演戏
· 被害人的记忆为何消失了?
· 广告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牛盯上消费券,隐忧不止在价款
柴春元

  天津发放餐饮、文旅消费券,累计额度达1600万元;海南三亚投入7450万元开展消费券促消费活动;广东广州陆续发放1亿元“食在广州”餐饮消费券……近期,多地持续发放消费券,“真金白银”点燃消费热情。然而,据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日前披露,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消费券被黄牛“截和”,在网络平台上倒卖。

  继演唱会、景点门票以及医院预约号之后,地方为刺激消费投放的消费券居然也成了黄牛的“盘中餐”!“新剧情”不由让人在惊叹黄牛的惊人能量之余,也对他们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认知:消费券作为免费投放的一种“大众福利”,如果普通消费者领取也要付出代价,一旦这种代价大到一定程度,各地刺激消费的初衷怕是就有落空的危险了。

  黄牛转战消费券流通领域,需要什么特别“狠活”的加持吗?未必。据报道,黄牛抢券,有的是人工抢,有的是使用外挂软件。比如,有的软件能提前定时、自动抢单;可以模拟抢单指令,进行更密集的请求;还能绕过验证码、平台的防御系统,直接提交数据到后台。与以往常见的黄牛手法相比,这些手段似也并不陌生。与以往不同的是,对消费者本可免费领取的消费券(而不是更有“油水”的商演门票等)下手,显示出黄牛们更有“闲情逸致”了,为此付出的“成本”也似乎相当有限。这就不由让人提出下一个疑问:在网络、平台交易语境下,黄牛的违法成本低到一定程度,网上交易的安全性会不会受到根本性的动摇,进而让网络交易的便捷性优势消耗殆尽?

  各地通过平台免费投放、消费者免费领取消费券的行为,与其他网上交易相比,只是有偿与无偿的区分,也可归入“交易”范畴,至少可称其为一种网上经济活动。但这种投放和领取的目的性显著,甚至与地方经济政策有关。如果在这一领域容忍黄牛捭阖其间,任由“大众福利”沦为少数人的牟利工具,危害性不言而喻。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重视黄牛行为的危害,更加强化网络交易环境的安全,不但事关私人权益,还事关社会公共利益,远不止消费券被倒卖时的“价款”那么简单。因此可以说,在网上经济活动安全性与便捷性之间寻求新的最优平衡,避免让消费券的流转目的落空,实为必要。

  有效维护网上交易环境安全,挤压黄牛的生存空间,首先需要投入“线下”治理成本。据报道,近期多地商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已采取措施,打击黄牛哄抢倒卖消费券行为。上海警方破获两起涉消费券违法犯罪案,抓获的18名犯罪嫌疑人中,多名是抢券黄牛。四川等地有关部门表示,持续加强对消费券发放的监管,严厉打击黄牛抢券等不法行为。

  除了司法机关和监管部门,消费券“运营者”们为此投入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样不可或缺。如商演门票的“强实名制”就曾让黄牛几乎无路可走。但强实名需要线下的严格审查相配合。虽说消费券本可无偿领取,审查的成本也应该考虑,无论线上程序设置还是线下核查方法可能都需要相应变通,但无论如何,不管是线上程序设置还是线下核查方法,不让黄牛的违法成本小于其非法收益,则是一条不容逾越的红线。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