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地方视窗·品牌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强化对交通肇事类刑事案件事故认定书的审查
· 对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举行公开听证
· 创新工作模式 提升检委会工作质效
· 关于预防性公益诉讼的实践与探索
· 多样“廉动”筑牢廉洁自律防线
· “五化”入手提升案件质量评查效果
· 依法监督堵住不动产登记管理漏洞
· 办好职务犯罪案件的三点思考
· 狠抓“三个规定”营造清风正气
· 大数据发现可执行财产多年难题解决了
· 没在场没签字,咋就成了借款担保人
· 图片新闻
· 做好不起诉“后半篇文章”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预防性公益诉讼的实践与探索
何阳

  在当下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风险和挑战层出不穷,用最小的治理成本实现最精准的风险防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预防为主,如何高质效实现检察公益诉讼“抓前端、治未病”的目的?笔者结合办案实践,从找准预防切口、创新预防手段、扩大预防成效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找准预防切口

  预防性公益诉讼与一般性公益诉讼不同,预防性公益诉讼突破了“有损害才有救济”的传统理念。实践中,预防性公益诉讼案件具有危险发生高度盖然性、风险预防紧迫性的特征,办理此类案件的目的是避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扩大损害。比如,医保诈骗手段不断更新变换,老百姓的“救命钱”被套取,造成国有财产流失,这种迫切的公益侵害危险就是检察机关首要找准的预防切入口。检察机关在办理此类公益诉讼案件时,要分析违法成因,找出违法线索;梳理线索,分情形采取监督措施,堵塞监管漏洞;做好源头预防,协同整治违规使用医保现象,加强对医保基金的监管。这类案件的办理多数都可以在诉前实现预防功能。

  创新预防手段

  当前,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检察机关应积极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将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于预防性公益诉讼中。例如,河南省内黄县检察院构建了医疗保障基金保护公益诉讼监督模型,通过收集和分析医疗机构医保基金的使用数据,并与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成功筛查出多起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线索。依托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该院及时向行政机关移送骗取医疗保险线索172条、民营医院涉嫌骗取医保基金线索2条。该院向民事检察条线移交民事监督线索3条,向刑事检察条线移交立案监督线索4条,推动相关行政机关共追回医保基金7万余元。

  扩大预防成效

  预防性公益诉讼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手段之一,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食品安全、防止国有财产流失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预防性公益诉讼制度,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检察机关应大力推动与行政机关探索建立信息交互机制及风险预警机制,综合运用线索移交、处理反馈、诉前磋商、联席会议等方式,破解“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法律共研、治理共商。如在办理上述医保案件过程中,该院依据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预警信息,联合行政机关创设“医保安全提示卡”,通过面对面送达、现场告知违规使用医保风险点等方式,从根源上消除医保违规使用风险,为医保基金织密筑牢安全防线。

  (何阳)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