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湖北省兴山县检察院 代津津
本报记者蒋长顺 通讯员李涛/整理
回想多年的办案经历,接触过成百上千名当事人,翻阅过盈箱满笥的卷宗,印象中,当事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就是想讨个公道”。不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理由和诉求,都有一个共同点——希望寻求法律的保护。对于人民群众,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从办案人的角度看,我们办的是案件,守的是公道,护的是民心。在我去年办理的一起涉企行政检察监督案中,这种认识尤为深刻。
突发变故,心中郁结难化解
2023年4月的一天,我接待了一位满脸愁容的来访者——兴山县某酒厂的原经营者老董。老董因一场意外事故造成肢体三级残疾,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活。2014年11月,为谋生计,老董四处筹措资金开办了一家小酒厂。因为是县内唯一一家制售黄酒的酒厂,老董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2016年12月,当地政府出台新规定,食品加工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黄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将该政策告知老董,建议他变更小作坊生产主体为企业,或者转变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但老董因存在资金困难未能转型,酒厂的食品生产许可证未能续期。
2018年1月,酒厂被迫关闭,但厂内还有2万多斤黄酒未能销售,置办的设备也被迫闲置。为此,老董多次向兴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兴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承继单位)申请给予其酒厂政策性关闭补偿,但因无相关政策依据而没了下文。此后,老董持续向县政府、市场监管等部门反映情况,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赔偿。法院以超过起诉期限为由驳回了老董的起诉。申请再审被驳回后,老董来到检察院申请监督,希望检察机关能帮他主持公道。
调查核实,法院裁判并无不当
为了尽快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厘清案件争议点,办案组兵分两路,一组调阅法院卷宗材料,了解案件审理情况;另一组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政府工作人员详细调查该案所涉文件的具体规定及适用范围。经审查,根据国家赔偿法及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该案审判活动及行政行为并无违法情形。
了解到案件背后的矛盾点后,我陷入了沉思。办理这起案件,不仅要通过抽丝剥茧给老董一个答复,更需要兼顾法理情,解决其现实困难。老董作为一名残疾人,创业本就不易,多年上访,家庭经济也十分困难,他今后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如果他的诉求在检察机关也得不到妥善解决,他会不会越级上访,从而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想到这些,我决心就算再难也要帮老董解决问题。
于是,我多次前往市场监督管理、民政等相关部门交流意见。一方面,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沟通协调,提出行政行为虽无违法之处,但新政策的颁布确实给老董造成了经济损失,老董的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多次登门向老董释法说理,告知其相关处理是合法合规的,但酒厂的突然关闭确实导致他遭受一定损失,此事需进一步协商解决。同时,我还走访了民政局、村委会等,为老董今后的生活寻求更多的帮扶。
经过多次沟通,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老董对此事的看法都有了转变。我们趁热打铁,联合县委政法委、法院和行政主管机关,邀请听证员、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村委会及村民代表参加,上门召开公开听证会。
公开听证,多年争议终化解
在听证会上,老董一股脑儿倒出在心里积压已久的问题和情绪。耐心地听他诉说完后,我们针对该案的争议焦点,从法理情多角度入手,对他开展深入细致的释法说理,告知其法院的审判活动及生效裁判均无不当,帮助老董解开了“法结”。同时,我们和行政主管机关共同向老董说明,要求他关闭酒厂是基于政策调整而作出的行政决定,希望他尽早开启新的生活,帮助他解开“心结”。
老董的态度慢慢变得平和,认同了裁判结果及行政决定,同意政府和村委会提出的和解协议。考虑到身有残疾的老董为了开办小酒厂欠下巨额债务、关闭酒厂致其生活陷入困境的实际情况,我们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并联合信访、民政等部门向老董发放了救助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经与村委会多次沟通,还为他在村里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最终,老董和相关部门达成和解协议,并撤回了监督申请。
案件办结后,我们组织专班总结归纳了近几年兴山县发生的主要行政争议的特点,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检察协作、多方参与”的府检联动“1+2+N”行政争议一体化化解长效机制。
一句公道话,看似简单,折射出的却是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在今后的履职办案中,我将始终与民同心、为民而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守护好人民群众最期待的那份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