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时空穿越与蝴蝶效应
· 面纱之下,美的终极意义
· 割发代首的律法叩问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08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面纱之下,美的终极意义
王晴

  

  

  

   《面纱》改编的电影,有很多唯美的中国元素。

  周末用了9个多小时,逐字逐句读完了毛姆的小说《面纱》。不得不说,毛姆太会讲故事了,他如此深刻地了解男人的本性,又如此细微地体察女人的情感,语言流畅又不失犀利,文字丰盈,充满美感,难怪有学者评价:“即使一切消亡,仍然会有一个作家讲述的世界得以留存,他的名字将属于毛姆。”相较原著而言,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固然拍得唯美动人,但我总觉得失去了毛姆的味道,不仅对原著作了很大改动,也曲解了作品原意。

  1.

  《面纱》创作于1925年,毛姆曾说写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但丁《神曲·炼狱》中的诗句。1894年,毛姆去佛罗伦萨度假,房东的女儿教他读但丁的《神曲》,其中这首诗最后几句是:“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养育了我,而马雷马却把我烧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房东女儿向他解释,皮娅是锡耶纳的贵妇,她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把她关进马雷马的一处有毒瘴的废宅中,她居然没有死,她的丈夫就把她从窗口扔了下去。就是这样一个残忍而悲剧的故事,在毛姆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灵感的种子。之后,他在香港也听到了一个类似故事,便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这部长篇小说。

  《面纱》是毛姆以女性视角创作的小说,身为男性作家的毛姆对女性心理刻画如此细腻、真实,毫无失违感,即便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张爱玲也曾坦言:“我是毛姆的忠实读者。”

  这部小说之所以取得成功,缘于毛姆对人物的塑造,他们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职业看似轻描淡写,却暗藏着人物性格和命运走向。女主人公吉蒂出身优渥,她的父亲是位英国皇家律师,勤勉刻苦,没有向上爬的意愿,而她的母亲却野心勃勃,长袖善舞,一心只想丈夫出人头地。吉蒂年轻貌美,衣食无忧,从小受母亲耳濡目染,周旋于一场场社交舞会中,目的就是要找一个“社会地位和收入都让她满意的人”。

  19世纪的英国,律师业已经非常发达了,英国律师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皇家律师、出庭律师、事务律师和实习律师,而且等级制度严格,从初出茅庐的实习律师成长为最高等级的皇家律师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后来,以英国法律体系为基础发展为英美法系律师制度,又称为普通法律师制度。该制度在英国的殖民地和其他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面纱》中,毛姆虽然只用了短短一个章节的文字介绍吉蒂的出身背景,但内涵丰富,展露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的思维以及英国皇家律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吉蒂父亲虽然是位皇家律师,但这不过是一种名誉称谓,其本质还是出庭律师。吉蒂父亲担心成为皇家律师后,收入减半,“这高级律师的头衔未能帮助到他的事业,很少有案子找上门来”,而吉蒂母亲却不以为然,因为皇家律师有更多机会被任命为高等法院法官和上诉法院法官,所以吉蒂母亲才会穷尽一生去费力钻营,巴结权贵。可想而知,当时的英国中产阶级对政治地位的渴慕高于金钱,如果做了高级法院的法官,就有可能成为议员,真正踏入上流社会。

  遗憾的是,门当户对的男人始终没有出现。随着年龄增大,吉蒂看到姿色平平的妹妹都嫁入了豪门,在父亲的唉声叹气和母亲的冷眼嘲讽下,一阵慌乱下接受了男主沃尔特的追求,嫁给了沃尔特。

  2.

  无爱的婚姻始终无爱。男主沃尔特是位细菌学专家,木讷、刻板、严谨,除了科研外,他唯一爱的就是吉蒂,对她的关怀无微不至,“不管多琐碎的事,只要她开口,他会立即去办,在她面前,他总是彬彬有礼,她进房间时,他会站起来,她从汽车下来时,他会伸手去扶他,甚至在街头遇见她,他都会脱帽致意”。就是这样一个爱吉蒂爱到骨子里的男人,吉蒂却始终对他产生不了爱意。

  婚后,吉蒂随丈夫来到香港。在那里,她遇到了风流倜傥的内政司助理唐生,很快就坠入爱河。不得不提的是,即使对次要人物塑造,毛姆也是精心设计。唐生的老丈人曾做过总督,“在其任职期间自然是风光无限,一进房间,人人都要起立致敬”,暗示着这位英俊的情人其实是靠老丈人上位,为他最终背弃女主埋下了伏笔。

  此后吉蒂的婚外情败露,为了惩罚吉蒂,沃尔特将她带到霍乱肆虐的小镇湄潭府,对她展开自杀式报复。临行前,吉蒂找到情人,希望唐生和妻子离婚,和她结婚。“女人常常以为男人们疯狂地爱着她,其实并非像她们想的那样。”毛姆对人性的洞察一览无余,自私的情人只在乎自己的仕途,毫不在意吉蒂死活。吉蒂心灰意冷。

  在湄潭府,沃尔特因救治霍乱病人染上霍乱而死在那里。临终时,他对吉蒂说:“死的是那条狗。”吉蒂本不解其意,后得知这句话出自史密斯的《挽歌》,意思是:一个好心人把狗领回家,起先相处融洽,后来狗却发疯了,将人咬伤,但人活了过来,死的却是狗。

  这句话是整部小说中最暗黑、也最经典的一句。遗憾的是,电影删减了这句精妙的台词,将男主塑造成一个博爱、奉献,且具有高尚品格的圣人,并让女主和男主在救死扶伤中重新找回爱,这些并不符合原著的本意。阅读原著,便会发现吉蒂始终没有爱过男主,在小说中,“沃尔特值得信赖,只可惜就算他品性优良,大公无私,受人尊重,天资聪颖,明白事理,她还是无法爱他”。她也未和男主达成和解,男主最后染上霍乱而死,吉蒂“发出一声长叹,几滴眼泪从眼睛里滚落下去,她感到神情恍惚,而不是痛苦和悲伤,她没有哭”。这是毛姆的绝情和残忍。

  偏执和狭隘冲昏了沃尔特这个男人的头脑,他不愿和妻子离婚,为了报复妻子,将她带入疫区。当他获知吉蒂怀有身孕,又动了恻隐之心,让吉蒂尽快离开疫区。沃尔特“到底是不小心偶尔染上霍乱,还是拿自己做实验而死”?在外界看来,沃尔特是为科学和职责献身的圣人,只有吉蒂真正明白他是“心碎而死”。这位品行高尚的人其实更像爱的偏执狂,至死都没有原谅吉蒂,没有放下怨念。

  《面纱》的书名出自雪莱的十四行诗:“别揭开这层彩色的面纱,它被世人称为生活,虽然上面所绘的图景显得很不真实,只不过是以随随便便涂刷的颜色,来模拟我们愿信以为真的一切东西。”

  揭开美丽的面纱,是平淡庸常、一地鸡毛。光鲜亮丽、看似幸福的生活背后,暗藏漩涡,编织着谎言、不忠和利益。吉蒂本是抱着求死的心态来到瘟疫肆虐的小镇,但是当她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后,她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死亡让其他事情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只能逗留短短几十年,这样折磨自己,难道不可悲么?”女主很快解脱了心灵的枷锁,在更大的生死命题下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

  这既是女主的心声,也是毛姆写给自己和读者的箴言。早年父母双亡的毛姆一生充满传奇,他自小口吃,备受屈辱,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年后,他学过会计、做过医生,甚至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英国间谍。41岁,当他创作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后,开始获得更多人的关注。他在书中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被某种枷锁所束缚,我们要学会在痛苦和不完美中寻找幸福,假如你把自己的不幸看作上帝是因为你的肩膀完全能承受才给你背的十字架,那么,它就会成为你快乐的源泉,而不是痛苦的根源。”毛姆一生创作无数,以高更为原型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更是奠定了他世界级作家的地位。他在世时“闪耀塞纳河”,名利双收,晚年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团骑士勋章”,享有很高声誉,活到了91岁。

  3.

  毛姆的小说内核都有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和生命觉醒的过程。在《面纱》中,那些抛弃尊贵家庭地位,不辞千里来到湄潭府救死扶伤的修女,打开了吉蒂心灵的枷锁。“对于她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是货真价实的放逐地,她们放弃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牺牲自我、拼命工作和极度贫苦的生活中,从而获得死亡的永生。”在强大的博爱、奉献、牺牲的精神力量感召下,吉蒂逐渐融入了这种生活,在救助孤儿中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充实、愉悦感。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吉蒂从一个自私狭隘、追名逐利的女人,最终成长为内心安宁、灵魂强大的独立女性。

  在毛姆笔下,爱情、婚姻乃至人性的面纱都被他一一揭下。吉蒂母亲病逝后,吉蒂发现父亲虽然和母亲一起生活了30多年,却丝毫没有悲伤之情,而是如释重负。毛姆本人的婚姻也并不理想,他始终认为他的妻子设下陷阱害他娶她。他们婚后共同生活了10年,双方都感到不快乐。毛姆对妻子的恨伴随了他的一生,所以在他笔下,也难以寻找到感人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即便伟大的作家,也有跨不过去的坎,冲破不了的藩篱。

  2006年的电影《面纱》是第三次将这部小说搬上大屏幕,影片中有大量中国元素,京剧、中国古镇、满族格格……毛姆笔下,东方文化古老、深邃、神秘,与其相比,西方文化显得粗俗不堪。这部电影拍得极为抒情、优美,配上广西黄姚古镇朦胧而诗意的山水背景,更像一首平缓而忧伤的爱情诗。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真正的自己,但是每个人的“自己”只能由其自己来定义。不管你是选择了世俗既定的人生道路,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着看似离经叛道却满足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唯有一件事物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抱有厌恶感,那就是美,这是人们不断从这个世界的混沌无序中创造出来的,画的画,谱的曲,写的书,以及所过的生活,最丰盈的美就是美好的生活。”让美引导生活,只不过,每个人心中的“美”,是如此的不同。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