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绿海·风景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每一片雪花都有年的温度
· 腊月记忆
· 年画
· 年味悠长
· 风与阳光
· 中国年(外二首)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01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年画
刘金英

  光阴似箭,转眼之间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对于我这样的老人来说,虽然没了少儿时代对年节的美好憧憬和欢乐激情,但对那时家家户户贴年画的喜庆氛围却永世难忘。而且,时间过得越久,怀念的印象就愈加深刻。这不仅仅是我生长在“年画之乡”武强县的缘故,更源于中华民族丰富的民俗带给千家万户的文化情结。

  我一记事儿,就迈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每逢过年,除了人们敲锣打鼓送春联、慰问军烈属和在大场里搭台子唱戏,或是群众性的扭秧歌、踩高跷、打霸王鞭之外,最吸引人的便是贴年画。

  当时,武强年画在社会上名气很大,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武强年画一年鼓一张,不知落在哪一方。”说是武强年画能从画面上鼓(活)下来。缺牛的买幅《春牛图》,牛鼓下来就能给农户耕地耩地;缺媳妇的买幅美女画,鼓下来后便能结成美满夫妻;买幅秦琼、尉迟敬德的门神画或神虎画、神鹰画、钟馗画……就会四季平安……美好的愿望把人们带进祥和、欢乐的向往之中,于是一进腊月,农村集市上便摆满了卖年画的摊点。娃娃美女、仙佛神像、节俗礼仪、吉庆花鸟、传说故事、戏曲连环画……门画、历画、窗画、灯画、影壁画、中堂画、炕围画、对联、条屏……几乎是应有尽有。人们在赶集上店采购年货的同时,哪家哪户也要买上几张或十几张武强年画张贴。如果不买年画,就好像过年不吃饺子似的。

  1956年以前,我家一直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父母每年仍一直记着买年画。除了腊月廿三祭灶用的灶王爷、灶王奶奶外,再就是装饰着二十四节气和十二属相的《三年早知道》和一套画内链接一个故事的戏画,什么《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啦,《杨家将》《水浒传》啦……老人们把年画用高粱莛秆周正地钉在墙上后,往往还对着画面,给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讲一番画上的内容。这些猫头纸套印的木版年画,大红大绿,十分鲜艳,听老人再讲解一番,顿感室内生辉,整个家里都充满了喜庆、欢愉的年味。

  实际上,过年最欢乐的还是我们这些不懂事儿的小孩子。大人们贴完年画便忙着操持过年的东西,我们怀着好奇心去串户看年画,看谁家买的年画多,看谁家的年画好看。在我们村,贴年画最多的是我当家子的一个大伯家。大门贴对联、门神,屋门贴对联、福字,牲口棚贴春牛图,粮囤上贴《五谷丰登》,屋内墙上贴《对虎》《大花瓶》《白蛇传》《牛郎织女》《胡延庆打擂》等六七幅年画,窗户上还张贴上窗花……整个院子变得花花绿绿的,简直成了年画世界。在那个没有电视、缺少电影广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过年贴年画便成了生活中的一大情趣。不仅我们小孩子喜欢串门看年画,就是大人们串门也常常是先把别人的年画欣赏一番:“看你家买的这幅年画多好,明年我也买幅这样的……”

  然而,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转眼几十年间,城乡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铝合金门窗、雪白的墙,张贴在土墙上的年画渐渐地从千家万户中退了出来。如今过年,哪家不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丰盛?哪家不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火?虽然没有了在白墙上贴年画的一席之地,却随之出现了电影、电视、广播等现代化的载体,这是历史的进步!道理我明白,但那五彩缤纷的传统年画依然留在记忆深处。

  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抢救和保护年画这一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独具慧眼的武强人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武强年画博物馆,在馆内收藏和展出从民间挖掘出的历代武强年画古版和年画珍品3900多件。当想念当年那红红火火的年画时,还可以到博物馆去饱饱眼福。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强县人民检察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