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版:基层采风·现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基本农田变鱼塘?这波操作可不行!
· 被害人父亲承诺“依法带娃”
· 专项监督“防溺水”
· 他的眼里又有了光
· 抓住机会“牵线搭桥” 姐妹两家重归于好
· 从办案到治理,全方位织密“保护网”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8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的眼里又有了光
孙峰松 张倩怡

  “王检察官,你看,这山地瓜(沙参)长得多好。别人家薅三遍草,我家薅七遍,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力气。这片地是我们全家的希望,而这希望是你们给的。”近日,吉林省集安市检察院检察官王纲到清河镇某村对司法救助案件进行回访,被救助人袁某向检察官述说着他家的“宝贝”和希望。

  袁某种沙参是“半路出家”,之前,他在村里一个木材加工厂打工,每月收入4000余元,妻子在某公司工作,每月也能挣1000多元。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女儿已工作,儿子即将升入初中,袁某年迈的母亲和他们一起生活。日子虽不十分富足,但也悠然自得。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这个原本和美的家庭陷入困境。

  2020年的一个晚上,袁某加完班后回家,刚到家门口,就被迎面而来的壮汉拦住去路。壮汉一顿拳脚,袁某还来不及反应,就倒在血泊中。他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诊断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医生为其做了开颅手术。治疗支出前后共计6万余元,不仅掏空袁家所有积蓄,还借了不少外债。后经司法鉴定,袁某被殴打致重伤二级。

  那壮汉与袁某素不相识,只因喝醉了酒便随意殴打他人。案发后,施暴者受到刑事处罚,但其没有赔偿能力,未对袁某作任何赔偿。受伤后的袁某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照顾伤者、伺候老人、供养孩子的重担都落在袁某妻子身上,一家人只能靠她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万般无奈下,袁某来到集安市检察院申诉。在信访接待室,检察官王纲第一次见到满面愁容的袁某,得知了他的悲惨遭遇。

  “我去他家看了,炕边摆满药物,女儿被叫来支援不能上班,老母亲也暂时被送到弟弟家,真是让人心酸。”为帮助袁家脱离困境,王纲带领办案组先后4次进行实地调查,在核实全部事实经过后,引导袁某向检察机关申请国家司法救助。随后,由检察长张钦春主持,该院在袁某所在村召开听证会,现场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

  今年2月,2万元救助金顺利发放到位,暂时缓解了袁某一家的经济压力。

  在王纲看来,袁某是个很有干劲的人,虽然生活遇到困难,骨子里仍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考虑到他家的情况,一笔救助金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多元化救助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一边嘱咐袁某安心调养身体,一边帮着出谋划策。

  经过一番调研,王纲建议袁某搞沙参种植。没有地,检察机关去村里协调;没有技术,检察机关与当地林业部门沟通争取支持。最终,袁某用司法救助金承包了7亩山地,种上沙参,也种上了全家人的希望。

  “这次见到他,和以前感觉又不一样,讲话时眼睛里有光,身上一股乐观向上的精气神。我想,这就是司法救助的力量。”王纲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