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 不起诉后处罚,如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 高速度、云服务,异地阅卷零障碍
· 维护平等权利 促进全面发展
· 贵州:成立第三方机制管委会办公室
· 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 检察支持起诉 “保过班”全额退款
· 给高质量巡回检察划重点
· 图片新闻
 
正义网 | 返回检察日报首页 | 检察日报检索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05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保障残疾人权益 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最高检、中国残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闫晶晶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残联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积极稳妥探索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5月1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10件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残疾人权益司法保护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最高检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中国残联维权部主任周建、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一级巡视员解宏德接受了记者采访。

  发挥推动社会治理优势

  残疾人权益保障是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益诉讼新领域探索的一个重点领域。胡卫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办案中,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能动司法、以“我管”促“都管”等方面。

  胡卫列介绍,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公益诉讼检察制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的最佳司法状态、双赢多赢共赢、注重预防和溯源治理等独特的制度价值,为公益诉讼发挥治理效能奠定了制度基础。

  “检察机关在办理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得到残疾人群体的大力支持和深度参与。他们不仅提供案件线索、评估整改成效,还帮助检察官解决办案中遇到的专业问题。”胡卫列说,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定领域逐步从“4”到“4+5”,再到残疾人权益保障等新领域的探索拓展,始终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中的公益损害多发领域开展。

  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权益保护,很难通过单个机关或部门的职责履行得以实现,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公益诉讼检察不是“单打独斗”,离不开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检察机关在办案中综合采用磋商、听证、检察建议、圆桌会议等多种形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自我纠错,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治理格局。

  胡卫列坦言,当前还存在制度供给和理论支撑不足、巩固办案成效难、检察人员监督办案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下一步,检察机关将持续推动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立法完善,不断加大办案指导力度,逐步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官专业化水平。

  注重全方位司法保护

  “我国非常重视对残疾人的立法保障,目前直接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有90多部、行政法规有50多部。司法机关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以确保这些法律法规中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定得到落实。”周建在接受采访时谈道,最高检从2020年开始全面总结推广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经验,2021年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272件,是2020年的6.2倍。今天发布的典型案例,又将无障碍公益诉讼延伸至残疾人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强对残疾人的全方位司法保护,必将对残疾人人权保障和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周建坦言,残疾人司法保护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侵害残疾人权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大多数残疾人自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弱,需要司法机关更加主动积极地维护残疾人权益。在具体案件办理过程中,可能还存在办案人员对残疾人的个体差异了解不全面、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了解不充分等情况,需要办案人员更加耐心细致地给予残疾人更多帮助。

  现实生活中,一些残疾人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或无法去捍卫自身权益。对此,胡卫列表示,公益诉讼检察既是一项民心工程,又是一项人权保障的司法职能;既要聚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领域事项,又要在一些残疾人、妇女儿童等特定群体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发挥人权保障的救济作用。

  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涉及不特定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具有普遍性的公益受损问题,检察机关坚持积极稳妥的办案原则,用足用好现有政策和法律依据,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和地方立法授权,因地制宜开展专项监督,充分发挥公益诉讼制度治理效能,办理了一批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最高检和中国残联此次联合发布的10起残疾人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涉及残疾人劳动就业、无障碍环境、教育、康复、社会保障、文化生活、信息安全等方面,更加注重对残疾人权益的全方位司法保护。

  消除就业歧视

  就业是残障人士难以跨越的障碍之一。解宏德介绍,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了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81.6万人。

  但是,部分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知,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也损害了法律尊严。

  对此,胡卫列作出回应,检察机关立足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监督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法律统一正确实施,努力消除残疾人就业歧视。此次发布的10起典型案例中,就有3件直接涉及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

  其中,福建省晋江市检察院以保障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合法权益、规范盲人医疗按摩行业发展为切入点,依法能动履职,将盲人按摩就业促进行动拓展为“就业帮扶·平等共享”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督促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拓宽残疾人文化艺术、心理卫生等领域就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强调,要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政策。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通过“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从残疾人群体中精准获取案件线索,依托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拓展残疾人权益保障公益诉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定点医疗机构为残疾人办理驾照提供体检服务,对于保障残疾人安全驾驶、促进残疾人生活就业具有借鉴意义。

  (本报北京5月13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检察日报社简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采编人员
正义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1998-2008,all rights reserved